书籍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的封面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赵俪生

出版时间

2010-08-31

ISBN

978720306947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是赵俪生《篱槿堂自叙》、高昭一《回首忆当年》两书的合辑。《篱槿堂自叙》曾公开出版过,好评如潮,这次新版,增补了三分之一多的内容,读者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篱槿堂自叙》;《回首忆当年》则属首次公开出版,之前仅以自印本形式流传于少数学人好友之间。

两位作者分别叙述了家庭、求学、成家、革命,以及建国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这本回忆录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社会变迁的记录。作者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从客观的史学分析角度入手,对其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

风格上,赵书内敛淡然,高书张扬、喜怒形于色;赵书有时一笔带过,高书则更多细节。两书合璧,相得益彰。

赵俪生先生起身于文学,立命于史学,倾心于哲学,实为学贯中西、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他在清华求学时便发表众多作品,颇得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茅盾等人赞誉,是左翼作家联盟中的年轻成员;后经胡适、傅斯年推荐,进入史学界,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奠基者,培养出著名清华教授——秦晖等弟子。华师大著名史学家王家范曾这样评价:“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

高昭一既是赵俪生生活上的伴侣,也是他在事业上的助手。在她的帮助下,赵俪生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前期,开创了他自具特色的中国农民战争史与中国土地制度史的专题研究,且自成一家之言。在生活中,作为一位母亲,她养育了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儿不幸早亡外,均学有所成。

目录
第一章 乡土和身世
郑板桥诗曰“走遍青山是潍县,过了潍县又青山”,是戏谑家乡一带缺乏山峦之美。不过苏东坡又云“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我认为这是对故乡最好的描写。
乡土/身世
第二章 小学和初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借来匆匆翻阅一遍。赵文字有欠精致,他的夫人词气就要从容许多。最可取处是老先生的直话直说,虽然有时候坦率得令人难堪。一些年前,因为《篱槿堂自叙》,我认识到闻一多先生的可贵,此处重读,依然很受触动。可以想见赵做学生时,是如何为闻先生所激动。
赵俪生说,闻一多听他们地下党的~
布尔什维克对这代人洗脑洗得真是透彻,赵俪生这样的革命外围分子也认为俄国革命成功是理所当然的,还好他的学生秦晖做了些祛魅的工作。最有趣的还是游美日记,各种cultural shock很值得玩味。
没有什么价值,白水一般的流水帐
真話啊,人際關係決定命運啊!
不同的视角
写得很好。是条汉子,在美国怒怼杨联陞,更是解气!在华北大学正面钢成仿吾。如此。性情中人!
秦晖先生曾教过我本科《中国革命史》大课,算下来赵先生是我师爷辈了。先生一生东奔西走,搞过学运,打过鬼子,中年以后退回书斋,却又被各种运动反复折腾。正如先生夫子自道,性格决定命运。踔然独立之人,必不能见容于俗世。庸碌后学如我辈,夫复何言。
电子版 回忆录中一些人的做法无论对作者是好处还是坏处,至少基本上都原名记录,比起有些名人回忆录或者日记中用XXX代替更为真实。赵先生的遭遇固然可能有作者性格不合群的原因,但是有很大原因是某些人人性阴暗使坏,可以说真实是本书最大优点
赵俪生《篱槿堂自叙》、其夫人高昭一《回首忆当年》及三女儿赵絪《孤灯下的记忆》三篇当对读。赵婉拒蒋南翔发展入党、离开延安“半路下车”,是有自知之明;然而当场鄙薄成仿吾、实名状告郭沫若,硬杠创造社“两学阀”,又是耿直的书呆子,为此先后两度“被调离”。幸得艾思奇施以援手,到东北师大安身。但运动一来,旧关系和好运就几乎用完了,主动申请支边到兰大、包括后来退职流落贵州,均是自我边缘,期以逃世,却逃无可逃,历经二十年难以想象的苦厄。赵仅作“死三人记”一篇,堪比阳明《瘗旅文》。而妻女的回忆讲述种种惨状,更为沉痛真切。高氏系正定望族,记忆清晰,见事分明,王瑶讥其貌丑,极肤浅,所谓“古风妻似友”,赵得此妻相伴相扶一生,亦是常人修不来的福分。三姑娘虽无学历,性格爽利乐观,笔尖透出的那股生命韧劲,多源自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