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封面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时间

2006-04-30

ISBN

9787208061583

评分

★★★★★

标签

建筑

书籍介绍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目录
译者前言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神人的草稿都神得不像话啊
最早读这本书时,我所在城市正在进行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很多商厦之间都用拱廊相连,煞是方便漂亮。如同一道美丽∽彩虹。这道美丽的彩虹与巴黎拱廊建设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巴黎的拱廊被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建筑”,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段时间内也拆掉了。成为了让人凭吊的“古代性”废墟。 而我们商业步行街的拱廊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网上购物的冲击,实体店如雪上加霜,商业步行街的店铺由人流涌动,门庭若市到人流稀少,门可罗雀。拱廊拆除了,个性的店铺没有了,街面商店都市的繁华没有了。人们在手机上一刷,想买之物送货到门。谁还上街来回挑选呢,现代科技的发展,方便的同时也失去了美感和都市的魅力。 正如本雅明所说“现代人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 现代性并非永恒的,不变的。
开文便是从拱廊街入手分析巴黎都会的形成,其背后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钢铁开始成为剪裁进入建筑当中,架构了拱廊的华丽空间,一方面是纺织贸易的繁荣,很难想象大革命之前服饰制度的严格规定。解严后加上政府的扶持,服饰业迅猛发展成为法国最重要的产业。拱廊被百货公司取代也与巴黎的城市改造和万国博览会的举行有着直接关系。十九世纪奥斯曼进行的巴黎城市改革,交通网络的开拓,地下水道及卫生设备的完善等,奠定了一个大都会所需的基本要件。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政府不仅着手基础设施,也透过鼓励消费辅助奢侈品业发展带动消费,透过万国博览会的屡次举办,使巴黎从闭锁型的城市一跃成为开放式的世界型大都会。识字率的提高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讯息得以快速传播。这些十九世纪中期形成的条件,正提供了崭新消费空间形成的契机。
宿醉
竟然一天读完了。。。挺有启发的。
Gekauft
“他的眼睛总是向后看,一眼看到岁月的底蕴,只看到幻灭和艰辛;在他面前也只有一如既往的狂风暴雨,既不能给出新的教训,也不会引起痛苦。”
对现代人的精神孤独做出了精确的描述
Benjamin的文本由一个巨大的Bug,如果你不了解Benjamin的时代就去看他的文本,就觉得神神道道的,时常跳出来一些诡异的东西,但是如果对时代有了一定了解再来看,会觉得很有意思。第一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本,对我而言是把各个碎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对巴黎的认识,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建构了巴黎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放巴黎的城市改造和18-19世纪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能够解读出来无数的东西:人们的生活、权力的运作、景观的想象,旧有城市特征的消散和新内容的出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Benjamin为什么对Baudelaire痴迷或许更为有趣。此外对此文本再理解借用了Foucault,该去补补历史的课了。
啃拱廊计划时能有一本中译本对着简直感动得快哭了。立刻明白好翻译是在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