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说明,两方思想史的自由概念主要是由柏拉图、奥古斯丁、马丁·路德、齐克果等思想家来推动的。这些哲学家的讨论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两条基本原则,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这两条原则在概念上互相排斥,却又共存于人们的思想运动中;于是造就了一种张力,调整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在讨论各个思想家的定义方式时本书采用了生存分析法,注重分析思想家在他的生存中所关注的问题,追踪他的生存关注和他的自由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他的自由观是如何处理他的生存问题的。本书以这两条原则及其互动关系为主线,对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运动中所造成的张力进行追踪,力图揭示自由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主要发展线索。
自由的根据:自主性还是接受性?(代序)
自序
导言:生存中的自由
第一章 自由与善
一、人皆求善:柏拉图原则的确立
二、基督教:善只能来自拯救
第二章 寻找生存的出发点
一、自由意志是生存出发点吗?
二、“拯救”柏拉图原则
三、恩典才是出发点
第三章 在恩典中的自由
一、权威解释和诠释的平等性
二、自由只能是善的:路德一伊拉斯谟之争
三、自由之路:在信心中辨认恩典
四、由良心引发的生存悖论
第四章 人的良心和近代自由概念
一、笛卡尔的“我思”:自由即自主性
二、洛克和卢梭:平等和自由
三、康德:自由即义务
四、以必然性为基础的自由
五、接受性还是自主性?
第五章 自由:拯救和可能性
一、拯救能够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吗?
二、必然性和变化概念
三、永恒可能性概念
四、自由地选择不自由
五、自由就是紧紧抓住可能性
结语:拯救概念和生存分析
参考书目
索引
谢文郁,1956年生,广东梅州人。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Claremond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哲学博上,北京大学哲学硕十。现任山东大学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蒂迈欧篇》(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The Concept of Freedom:The Platonic-Augustinian-Lutheran-Kierkegaardian Tradition(Lanha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2),《失魂和还魂》(加拿大恩福出版社,1995年),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