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封面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时间

2012-08-31

ISBN

9787208107410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目录
目 录
1 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2 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3 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4 词语,图画,物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身兼阅读量与创作量丰富的混合杂食型读者,帕慕克从读者如何沉浸作品、如何创作小说两大方面将读者/作者划分为天真/感伤两大阵营,此概念脱胎于席勒论文,糅杂进自身的创作观(尤其是私人阅读史)相当有见解,对开拓思路很有裨益。论及小说的真实与虚构,将之与电影/绘画对比,步入由外在景观(包裹人物的环境与物品是“情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延伸”)和内心活动构建的“超验”情境,同步感知人物经历的主观时间,“当我们完全忘记作家存在之时,正是他在文本中绝对在场的时刻”;人物传达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其感知宇宙,现实是作者的“镜子”,读者也可根据口味选择“镜子”。小说汲取日常经验,“以想像为媒介,旨在揭示生活的深层意义”;当读者与作者共同触摸到某个虚拟的制高点,即能最清晰地感知小说的中心。
看过一些谈论小说艺术的著作,这本是最亲切的,帕慕克就是要用这种交谈的口吻来跟我们说。虽只有薄薄不到两百页,看了近两周,每一段都很耐读。在他的小说《黑书》中也详细谈到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可相互参看。
“如今,人们阅读小说首先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与自己的现实世界相矛盾的人物,也不是为了观看情节如何彰显人物的习惯和个人特点,而是为了直接思考生活的结构。”
高端作家的文学讲座本质上都是在描述发现自己文学天赋后的心情
极佳的阅读体验,是我到现在为止文学理论评论不多的阅读中堪称最好的书。帕慕克提纲挈领,侃侃而谈,几乎论及了古往今来所有重要的小说家以及作为对照的一些诗人、剧作家。从荷马维吉尔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从托陀左拉亨·詹康拉德到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伍尔夫福克纳(划重点,《野棕榈》影响了一大票拉美作家),还有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埃科库切奈保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因为自己的出身,以一个非西方中心论的、建构在个人阅读史和写作经验之上的立场来谈论小说的艺术,这显然迥异于欧美作家类似的著作,比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本书中它的一些观点亦是作为对比出现)。笔记稍后整理,差不多划满了整本书。另:做一个天真和感伤兼备的作者以及读者才是合适的法则。
这本书的主题,是帕慕克对小说的创作及阅读的看法。「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这个译名,也太浪漫了吧,试问谁能拒绝阅读一本叫这个名字的书!——相较于书,我更喜欢书名。我这辈子大概不会去写小说的……吧?
像在读非正式学术论文,每次quo到小说,看过的还好,没看过的便遗憾不知道想要举证什么。(俄国文学是世界级的)以前没有特地思考自己读小说的目的和类型,今后或许也不会,好的小说自然会吸引人去读,能读完读下去的都不差。
20/100
比他自己的小说有意思。 什么是命题作文啊什么是自圆其说啊,多好的范本。想起那句“小说不提供解药,它让你迷路”。
在谈论艺术之前,我们必须尝试创造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