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线无战事的封面

西线无战事

[德] 雷马克

出版时间

2017-06-01

ISBN

9787208128156

评分

★★★★★
书籍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 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朱雯(1911-1994),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人,著名翻译家、作家。1928年,朱雯进入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读书期间即开始翻译丁尼生、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同时也有小说和诗歌发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和首部长篇小说《旋涡中的人物》。大学毕业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学国文教员,业余时间仍进行翻译和创作,还曾与施蛰存合编《中学生文艺月刊》。抗战爆发后西行,于广西桂林高级中学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学教员和新闻翻译。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狱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学院任教。战争结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译。 朱雯一生译著颇丰,主要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他所译的雷马克作品虽然是从英文转译,但译笔忠实而流畅,感情充沛,影响深远。
目录
用户评论
一个人只要干脆顺从,恐怖是忍受得了的;一个人要是左思右想,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相当震撼,二十年前后两场世界大战的1929年,雷马克就把战争的百态写尽了!这得益于作者同莱维一般亲身经历苦难的良心书写,也吊诡地再次证明战争之外的人永远不理解他们所遭受的损毁。回想看过的那些反战片,好像都是从这里攫取的悲凉一景。文景良心,朱雯译文顺溜的飞起……
时代在燃烧 可我的生命已经冷却了
此前很难想象我会去读一本叙写战场生活的、纯男性视角的小说。雷马克以轻灵的语言描写沉重的战争,用朴实的对生活的渴望来控诉血腥,更以诗意的文字将他对一战的反思推向了一个哲学化的高度。朱雯先生译笔优美、晓畅,读之是一种享受。
任何觉得战争有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没有面对过死亡是不能侈谈死亡的,雷马克有这个资格,所以这本书也格外真实。战争除了毁灭一切,毁灭意义,什么也不会留下。
战争是万物生灵的灾难。
看完《昨日的世界》再看这本,茨威格笔下关于战争的一切都和这本重叠又照应。
每一个进入这个体制内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而不是把这份神圣的责任当作一种唾手可得的自满
绝对的满分之作。战争对于整体而言,只是各种伤亡的数字,而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苦难。
我在痛苦中苦苦等待结束。终到结束时,我却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