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礼物的流动的封面

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20814209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愈发复杂,而礼物交换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愈发受到关注。《礼物的流动》一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礼物交换在塑造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阎云翔,1954年生,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他师从著名学者张光直,著有《礼物的流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曾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阎云翔的著作翻译工作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放春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共同完成。
推荐理由
《礼物的流动》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的礼物交换现象,揭示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本书不仅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还以具体的田野调查案例为支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生动图景。对于那些对人类学、社会学、中国文化或农村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人类学、社会学、中国文化或农村社会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社会关系和文化变迁的研究者
对礼物交换现象有深入了解需求的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国际友人。
书籍脑图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致谢
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的比费老的《江村经济》好,但结论似乎不如之后的《私人生活》有意思。装帧设计非常好看,可惜编辑的校对功夫也非常糟糕,129页的表格中有错别字,183页的表格中箭头方向错误,另外还有几处可能是译者输入出错的非常简单的病句,扣一星。
在一个经历了时代巨变的东北小村庄,礼物在人际关系间的流动极为频繁。“礼尚往来”既是载入《尚书》的传统文化规范,也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送礼还礼行为。独特的年代提供的三对关系——干部—村民、城—乡、红—黑——使得典籍或者老人传承的以礼构成的乡村社会秩序发生改变。阎借用黄光国对人际关系的三种划分中的两种——工具性和表达性对下岬村村民的礼物赠予行为进行分类,再接入一对社会分层的横向和纵向关系进行细一步分类。前者既是韦伯学说中价值—工具型概念的变体,又包含了对于理性话语和政治叙事中对于个体情感表达的遮蔽;后者则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后农村陷入“再分层化”的尴尬境地。历史的镜头被拉长后,掩盖在传统文化复兴话语背后的现实情况更接近一种传统文化的碎片拼凑。时间在新世纪前戛然而止,村庄里的礼物继续在流动。
“当地人把这些人叫作‘死门子’……这些人一般被认为‘没有任何的关系’,或者‘不会做人’。后一指斥听起来更严重些,但含义是一样的,即:这个人未能在社会中确立一个受人尊敬的位置,从而暴露出对于为人处世的无知。因此,‘死门子’象征了这些人的无能和死板,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象征了他们在社会交换与网络建构领域中的社会死亡。”由此想到某年回家,我拒绝参加高中同学(他妈和我妈是同事)婚礼时,我妈那种焦灼痛苦的状态,大抵就是因为害怕我这种“不能维持私人网络的”“死皮”,有让全家在将来沦为“死门子”的危险吧。其中可能凝结着一代人在走路子、托关系的普遍权力寻租竞争中落败的苦涩记忆。
在实践中,在农村一个通晓人事的热心大妈对于本书内容应该早就烂熟于心,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炉火纯青,只是写成论文或是学术书,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虽然有趣,但其实这种人情世故的地区间差异还是蛮大的,比如江浙沪嫁女儿和莆田闽侯这一带嫁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我心中Yan老师的形象 已经跟Casper David Friedrich最有名的那幅山巅背影分不开了…
将礼物的模式放在中国乡村结构下考量,区别于城市中礼物的利益性作用,发现了在一个“安土重迁”社会里不同场景下礼物馈赠原则,分类和意义。通俗易懂,联系自己在农村生活经历觉得获得了深刻启发!准备下一本看莫斯的礼物😁
补一个
沒有特別見仁見智的內容。
中国南北地域的礼物流动有很大差异的
申请加入中国人必读书单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