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封面

私人生活的变革

阎云翔

出版时间

2017-03-01

ISBN

978720814210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目录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趣的民族志。贯穿全文的是集体化对于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的影响。以下岬为例,质疑学界“家庭合作社模式”的看法,并且审视了乡村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爱情/婚嫁/当家/养老/生育/家庭及与外界互动的公共空间),用以论证集体化和传统文化间错综的关系(结论)。因为之前没有读过相关理论的书,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阎云翔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极端物质的追求不单单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之前看似远离该问题的本土历史也密切相关。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与猫猫探讨了现下“天价彩礼”的现象,发现了与上世纪的差异,这也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点。
翻译文笔的口语化把握很精到,整本书太平铺直叙,过半后有点兴趣下降。
读完竟觉得农村是个更自由更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变革到来之时,农村人或更加刚烈的抵抗或更风驰电掣的拥抱变化。在很多地方,农民自己造房子空间往往足够,反倒是在高房价压迫下的城市年轻人,在成年甚至成家后,都还是与父母同住在并不大的屋子里,私人空间更加窘迫。
已购。依然以下岬村作为样本,一村多吃,见解不算深刻,不过这本翻译比《礼物的流动》顺溜~~从微观角度入手,着实讲了不少故事,趣味也由此而生,4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变化中,家庭重心随着国家政策变化,从集体向私人过渡,而正是政策导向带来的变化使得过渡出现了空洞,私人倾向于自私~
教科书式的研究。最大的收获来自于他对国家在私人与家庭生活变革中作用的分析,提示我们要注意不论政治立场为何,这都是现代性流淌之中的一个时刻。“这种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家所推行的家庭革命的产物。”
青年独立、父权衰落、个人意识觉醒
1.不道德的个人2.彩礼(丈夫企图分家产)3.家庭房间格局的变化
是中译版的问题吗…总觉得少了很多东西
研究很扎实,但是理论方面不够深入。整本书倾向于把农村当做孤立的,只会被动接收信息,被改变而不是主动创造新的文化的客体去研究,忽视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单纯用消费主义入侵来解释农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太浅了。把作者当个记录历史的话唠,不看他的分析只当做历史材料读也还是挺不错。
故事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