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应许之地的封面

应许之地

[德] 雷马克

出版时间

2017-05-31

ISBN

978720814412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1940年代的纽约,有一群因德国纳粹迫害而逃离欧洲的人。他们侥幸躲过追捕,途径流亡者的“苦路”,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来到“应许之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又仿佛是徒劳的希冀。

主人公路德维希·佐默是德国人,父亲因纳粹的政治迫害而死,他也被迫在欧洲流亡多年。佐默曾在巴黎跟着一个犹太古董商做学徒,古董商去世后,他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继承了古董商的护照,后乘船抵达纽约。

和许多流亡者一样,佐默努力重新开始。他经人介绍入住了一家聚集各国流亡者的旅馆,凭借当初在古董商身边和藏身于博物馆时学到的知识在一家古玩店找到工作,与时装模特玛丽亚·菲奥拉相恋……但对于父亲遇害的记忆太深刻,逃亡路上的恐惧感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要融入新的生活并不容易。失根的佐默在这繁华的都市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

(展开全部)

目录
应许之地
附录:《应许之地》手稿笔记摘要
用户评论
10.7。流亡者,懷疑的是現在,未來,幻滅,希望。
描写很细腻。我很喜欢,但看书的那段时间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如果能有一个放空的时间,我想再回来读一遍。
闪烁着二战中后期充满不安和压抑的文学作品。看了很多轻佻和市井的同代法国和日本小说后,你会发现雷马克的笔下的美国和茨威格的时代再现了那些恐怖岁月里的逃亡创伤和昔日辉煌。这才是纯文学作品,读的时候被雷马克异常饱满的通感所震撼。大屠杀和集中营带来的精神恐惧和伤痕在每个纽约的安居中被唤醒。莫伊科夫希尔施杰西亚玛利亚等等一个个人物鲜活而充满人性的光辉。而每个美国的画商的尖刻和精明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伤痛中,艺术品的美显然不是憩息港,活下去才是唯一的慰藉。雷马克没来得及完成这部作品就去世了,手稿里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佐默的人生真的要以这种方式结束么?我们的心弦不禁随之颤动。
“我是个相信上帝的无神论者。……在夜里。”
雷马克的小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不是很好看。没有其他译本的一种高贵感。
…Konnte das Überleben sich in Weiterleben und Leben verwandeln? Gab es das: noch einmal anzufangen, von vorn, um so wie die Sprache, die vor mir lag, unbekannt und voller Möglichkeiten, gedeutet zu werden? Gab es das, ohne dass es Verrat würde und doppelter Mord an den Toten, die nicht vergessen werden wollten?
作者对纳粹的形容中有一点贯穿全书,即纳粹不是他们是之前的我们,我们中的人对我们中的另一部分人开始了追杀,哪怕战争结束,纳粹消失,他们也不会反省,无论如何犹太人也没办法再回到过去,流亡者只能流亡。 这样的结局挺沉重,但读完也没太觉得难过,应该也是作者的特意安排。 里面的人物丰满生动,艺术商家布莱克先生尤其有意思。
只要活着,就不会满盘皆输。 我认为上帝的幽默感是大大出乎我们预料的。而他的怜悯则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只有当你不需要帮助时,帮助才会出现。 人就是这样。恶要远远超过善,特别是如今。可善更长久。恶随恶行者而亡,善却百代生辉。
流亡者日记
读了很多关于二战,关于纳粹的书,但还是第一次读从逃亡者角度描写的书,在没读之前会觉得逃亡者是成功逃离德国的幸运者。但开始读这本书后,才明白大屠杀和集中营带来的精神恐惧,即使成功逃脱,但精神还在黑暗里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