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游牧者的抉择的封面

游牧者的抉择

王明珂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20815068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目录
序(许倬云)
自序与谢词
前 言
第一章 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
自然环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游牧人不得不是依附外在经济体的,看到这句哭出来
啰哩啰嗦,也难为王院士了,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说:汉地政体跟大草原、森林草原、高山三种地理环境一块决定了三种游牧民族的政治形态,及其内部蕴含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一章及结语尤为精彩。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突破旧有文化框架、立场与史观的过程,我也在此一途中,穿越了自己的某种边界。
独家签名本在当当有售
历史本相、历史表相、人
读完两汉书,才能感受到这本书确实是牛。匈奴和西汉,羌人和东汉,关系中有种种难解之谜,王明珂先生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探入,将这些谜团一一解释清楚,而关于历史本相、表相的见解,看似简约,实则通透高明。
对匈奴,西羌,鲜卑乌桓的组织架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尤其对匈奴最为详细,还能从中越到一些放牧小技巧。
大开眼界。
作者对几个群体着墨很不均衡,看得出来作者对这几个群体的了解程度不一样
摆脱浪漫想象,破除文化误解,挑战知识理性,收获反思性新知。作者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