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批判的文学史的封面

批判的文学史

张旭东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208167308

评分

★★★★★
书籍介绍

★“光启·张旭东”作品系列第二部,精选张旭东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

★反思“文学史”写作范式中的问题和挑战。

★重新阐释鲁迅、周作人、老舍、王安忆、莫言、金宇澄等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把握关于整个时代的总体性问题。

本集收录张旭东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论述的文章。通过对鲁迅、周作人、老舍、王安忆、莫言、金宇澄等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探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象征”与“寓言”,新文学文学形式内部的价值革命和伦理革命,当代中国的史诗性“动作”在叙事和表象领域的“摹仿”,审美自律性、游戏性同历史叙事和道德批判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现出在语言、形象、形式和结构空间里,以批评实践所进行的一场思想的挑战。

目录
序:文学认识 “统一场”理论及其实践刍议
第一辑 语言与价值:反思文学革命
启蒙主义“伦理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
——反思 《新青年》早期论述中的文化与国家概念
“五四”新文化的深层结构性转换:再论白话革命的历史意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起来太痛苦了,到处是这样的表达:「但却割裂了文学和有关文学的认识的本质上的内在的总体性」。这是长达6行的一句话的收尾。
方法论非常统一:寓言走出形式风格。本雅明与文学史意识结合的很好。周氏兄弟的杂文/散文,从阿Q到祥子,文体-角色都是时代寓言,都是普遍意义的现代主义。文化激进地想要代替主权国家的职能,只能导致自身议题的激进化。文学要意识到自己的无力。扩大了「民族国家寓言」的涵盖能力。但突然来了个利维坦做前提,读的我措手不及。现代性,就要现代主权国家为前提。这个有点太宏大了。莫非今天没有祥子了?
瑕瑜均大至一读难忘,瑕不掩瑜。某友亦曾将李欧梵与张比对,私以为李之面宽,张之志晦,难免被讥为“不说人话”,恐因密度大故。首篇将五四一代引入更阔视域;《Q》一则以结构/符号/叙事分析&局部文本细绎,灵光不绝;周作人对传统再诠释中蕴含颠覆&新建的理论野心(某种程度暗合张自身写作即标题明志:批判指向&文学史新义)私见中所谓瑕者,无非兴来高蹈笔再触实时已有偏离(如未尽洽的黑格尔霍布斯等,对政治学的理解是诗性的、太诗性的),此其一;其二是适用性(如《祥》篇中稍过火的对符码/指称的偏重,放《繁花》中便无不相宜。化与不化的问题,溺于理论把玩难自知时呈现在行文中就有梗阻)其三是对现代和当代性关系的表述。太外扩的当代性疑似颇有伽氏风格的概念内爆了,溢没了边界。理解过度阐释有时仅为战术,因此总体堪当称赏
分析锐利,动机可疑,把一切交给总体性或利维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部分内容稍嫌晦涩一些,但确实是主流文学史编写之外很好的补充视角。
补标。解读阿Q那一篇相当精彩。
“30+10”的方式绘制改革开放史,指出在第四个十年里(2012至今),“对中国主权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治文化正当性的辩护将逐步让位于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实验和正面价值论述”
现代主义批评。可爱而可信的,论鲁迅杂文、《骆驼祥子》、《启蒙时代》……可爱而不可信的,周作人小品文的激进性、“妖精现实主义”……
阿Q部分记了一张纸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