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封面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张旭东

出版时间

2020-12-31

ISBN

9787208169005

评分

★★★★★

标签

政治

书籍介绍

作为“张旭东作品系列”的第三部,本书根据其在北京大学和纽约大学博士课程的讲稿扩充、修订而成,通过七堂课、五位思想家、十部著作中涉及的近二十个关键概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史和政治哲学脉络。书中还附录了北大随堂问答,让读者了解作为青年学子们面对书中的种种问题和中国的现状,他们又有哪些看法和疑问,以及作者如何回应这些看法和疑问。

全书是西方思想经典导读课程,也是关于现代国家与个人、自我与他者、普遍性与特殊性等现代性核心议题的观念史梳理和文化批判专著。在近现代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下,对康德、黑格尔、尼采、韦伯、施米特等一系列思想家的经典文本进行导读与阐释,把握他们的理论表述与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注意理解他们针对现代世界各种思想困惑和现实危机所展开的深刻自我批判与文化反思。

本书通过展示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对“如何做一个现代德国人”的不懈追问,提供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下重新阅读西方思想经典,了解现代世界展开的思想逻辑与历史根源的方法与可能。西方普遍主义话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的产物,而且这个过程今天依然在继续中。换言之,今天的某些西方普遍性概念或普遍主义话语,可能就是历史的昨天中,一种文化自主性追求的结果。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多年少见、颇值一读的书。作者通过对思想史的独到叙述,我以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是普遍主宰独特,也不是独特呈现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进和充实普遍,这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之路和这路对人类的意义。

——李泽厚

这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理论著作。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富于穿透力的解读,作者系统地阐释了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政治问题。就论述的深入、视野的开阔、表达的明晰和理论的连贯性而言,这部著作是中文世界中难得的作品;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任何关心这一问题的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其立场——都绕不过去的。

——汪 晖

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危机乃中国学人三千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晚清以降,有时代感的中国学人无不以自己的学力担当起“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历史使命。张旭东教授立足于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基于深入研究近代西方的自我认识,通过解读一系列西方现代典籍,促使我们在当今的文化时局中重新考虑中国文化的政治主体性。中国问题始终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样板,本书化比较文学为政治哲学,以一如既往的清新明快的文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堪称国朝学界正方兴未艾的政治哲学的一个样板。

——刘小枫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基本悖论在于,一方面全球化似乎消解了所有特殊的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恰恰又导致普遍的认同危机与文化焦虑,从而酝酿着文明冲突的危险。本书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文化政治的复杂性,所有关心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命运的人不可不读。

——甘 阳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导 论
比较的时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整整一个月,进度缓慢。 全球化浪潮面临巨大挑战,国家之间异构和冲突重起,如今中国走自己的路时,必须担负的大国责任和国民的人格要求是什么呢?
有意思有意思,全球化地球村,但是一个个国家都斗的也很多厉害,还是各自为政啊。
学术价值不好评价,立场负五星。张旭东就差像丁耘那样说:现代资本主义是“文明的普遍归宿”,而作为跨学科研究的文化政治的全部任务不过是夺取领导权,保卫或建立民族主体性——仅仅是这并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它们似乎就是全部目的,张所设想的“文化政治”与真正的解放政治及(至少是人们印象中的)颠覆性的批判根本无涉。所有的激进话语都服务于“我们”的特殊性。詹明信看到他培养的的这个好徒弟,会感到后悔吗?
绕过Heidegger直接谈施米特、后现代主义显得空洞。Max Weber没那么重要,别因为Heidegger和Nazi搞在一起大家就讳莫如深抬出个Weber,“剪掉心中的辫子更难”好好正视Heidegger的哲学笼罩。
跟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一起读,或许能隐约找到前进的方向
扯太多黑格尔,不想看了
书今天刚到,看完第三版序言就决定来打五星了。
一天读完,尼采写的比较有意思,第六讲的结束语有思考,第七讲和前面比就不那么绕来绕去了,建议普通读者直接看第七讲。有一些观点属于21世纪初的产物,非常惊喜的是他经常提内格里那本《帝国》,也算是有点眼力。如果没有《帝国》的概述,我绝对打一分。当年那么火(现在过时)的书都不提,只提尼采黑格尔康德韦伯什么的装啥大尾巴狼。
想给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