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黑塞书信集的封面

黑塞书信集

[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时间

2023-04-01

ISBN

9787208181618

评分

★★★★★
书籍介绍

☆ 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是成为自己!”聆听黑塞,成为自己

☆ 278封书信中文版重磅呈现,全景展现一代大师的生平历程和精神蜕变

☆ 经历三次婚姻、克服创作危机、穷困潦倒时还不忘救济朋友、失去祖国……关于黑塞的一切细节都在这里

☆ 了解黑塞的中国情缘:倾心禅宗,热爱中国文化,对傅聪的音乐才华赞赏有加

译者从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长达70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父母、妻儿、姐妹的日常信件,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与同时代大家如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的交往,对个体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等,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历史交替与文化变迁的轨迹。

在这些信件中,黑塞有时谈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发表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有时则以散文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抒发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流畅生动。这些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黑塞的作品启迪人心,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的风格提供了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

——巴西作家 保罗·科艾略

黑塞是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读黑塞的著作时往往让人感觉好像在写我们自己,好像我们自己写下了这一切。

——黑塞作品集编者、研究者福尔克尔·米歇尔斯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谢莹莹教授生于广东汕头,长于台湾,1976年辞去德国教职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1990年患脊髓恶性肿瘤,手术后卧病多年,但她凭借坚强的毅力重新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子。谢莹莹多年笔耕不辍,学术成果卓著,译作包括《德米安》《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流放的老国王》等。

王滨滨,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国哥廷根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退休)。

巩婕,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德语编辑。

目录
译者序:书信中的黑塞 谢莹莹
书信正文
附录一: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附录二:收信人译名对照表
用户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顶级作家黑塞横跨人生旅程中长达七十年时间里的书信精选集。这些记录作者个人生活、真实心声和精神成长历程的珍贵第一手文本,或记录其重要作品创作出版过程中的细节,或承载其跟同时代重要作家、文化人、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历程,或叙写其跟亲友、读者、合作伙伴交流的详细经过,或映照其之于时代浪潮与风云巨变的种种情感与心声,是了解黑塞的生平和作品意蕴的重要参考文献,值得仔细品读。
第一次读书信集,花了三天时间读完,感觉很好~~~ 读完想起了王尔德的一句名言: “Know thyself' was written over the portal of the antique world. Over the portal of the new world, 'Be thyself' shall be written.” ― Oscar Wilde,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如果一个人不想辜负他的一生,那么,关键不在于他的成就是否达到一个客观的、普遍的高度,而是他在生活与行动中尽可能完全、纯粹地展示他的天性。”
满怀感激地又走进了黑塞一点点。晚年的时候尤其珍贵,时间不够用,身体太糟糕,世界太遥远,赞美和质疑都超出了负荷。黑塞,当然会寻求他人的理解,但更重要也唯一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探寻,展现本来的个性,痛苦但真挚。“好的文学家不能把自己当作一道光,也不能自以为能带来光明。他只能是一扇窗,永恒之光在顺适之时会透过它找到通道。”
雨季來臨,黑塞面前,輕浮的東西都容易露餡。 這陣子都黑塞——譯文相當地聰明,是後話。閱讀中逐漸見識到的虛偽與真實另一面,雖遲來,卻可貴。誠相信,在無數次閱讀後,我們將會與更老、更壯的黑塞再度相遇。 書信集讀著要比小說輕鬆,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呈現思想訴求創作意圖,書信則是生活的剪影,時間上杜絕了因過度呻吟而引發的周身不適、藥效失靈。書信里,黑塞回歸凡人的一面,久積成疾的身體,艱難支撐著仁慈與睿智。對思考的迷戀,並非為創造標準,相反,更多是為了顛覆標準——局限性的、唯心的神論。所以,熱愛歌德與反覆結婚的黑塞,從來不吝高估他人的成就,除了戰爭的始作俑者。面對耶穌的戒律『愛你的敵人』,雖說是為難人的信條,但黑塞不忘提醒我們,不妨換位,生活早已成為我們的敵人,如果不愛,敵人將助紂為虐,邊界將永成浩劫。
“人们可以一生都在寻找却没找到。”
赤诚相待,感理性兼具。
还得是黑塞
因为喜欢黑塞,书信都是这样引出生活另一面罢了。
“痛苦和绝望地忍受着一阵子生命的努力,为我那几年来一直存在而且逐渐加剧的可怕的失望和抑郁寻找表达。诗人并不依赖对读者吹奏美丽的笛声而生活,他仅仅依靠通过语言的魅力把自己的本质和体验表达出来,解读出来,不管是美妙的或是丑恶的,好的还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