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情感机器的封面

情感机器

[美]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2130694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机器具备了情感,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人类?在《情感机器》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之一,是首批机械人手臂、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世界上最早能够模拟人类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的创建者。同时,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以及虚拟现实(VR)的最早倡导者。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明斯基获奖无数:他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MIT1989年Killian奖获得者,并于1990年获得日本政府所设立的“日本奖”。此外,明斯基还是日本东芝公司媒体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席。
目录
编者按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下一个产业新风口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 · 专家委员会·
推荐序 情感机器 离我们有多远
引言 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情绪,意识,也是程序的话,蛮好的哇。。陆续看了一个月估计,看完脑机那本后有了一层新的看法,人类不是随机的,其实是真正artificial的哇
本来是想打五星的,实在是翻译让我分分钟出戏。
翻译的不好,对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智能的分析,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科学,和人工智能无关。伍迪艾伦硕爱就是受苦。
一步一步解构自我(同一性),但是各章节之间感觉比较零散,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天才的明斯基走了;人类其实现在慢慢像集齐七龙珠一样搞明白或者大致了不少大脑功能的模块和机制:比如神经网络,强化学习,和遗传算法类各种经典机器学习和自反馈控制机制等等,但是目前还缺少1次~几次奇迹年那种思维革命把它们在一个正确的无监督学习框架下拼接起来,至于这个革命性变革是什么,只有等待新时代的小爱,偶猜测可能是:过图灵测试的强AI未来20年可能面世,但是“自主意识”(不一定可以创造),某种新发现新理论能建立起宇宙和量子神经网络的某种近似映射关系,把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比较神奇的平衡到一起才有可能,每次神经活动都是一次类似量子观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科学能做到这一步吗,还不确定。
更加以一种科学理性的将情感和本身行为的机制串联起来 解答了很多自己的问题
看不懂
人类经常死机,但总能找到替代的思维方式。 有很多有趣的观点
用科学的解释人类的思维一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起码至今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合理的解释。马文·明斯基先生将思维和情感比做有肉的机器,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技术去解释他的观点。尽管这也只是一种想法和猜测,但他的很多理论已经被用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的设计和开发中了。苦于自己的学识阅历较低实在难以理解明斯基先生的思想。
马文·明斯基的这本《情感机器》,说实话没太看懂,或者说看得似懂非懂的,本来以为讲的是人工智能的现状,其实说的是人类这台“情感机器”的思维方式与过程,书中用了很多引用,个人觉得太过于打断文字的连续性,可读性不强。理论及抽象概念较多,个人并不太推荐。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