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寻求中国民主的封面

寻求中国民主

【澳】冯兆基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214078438

评分

★★★★★
书籍介绍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最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仁人志士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往史学界对中国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国时期的民主运动着墨不多。作者冯兆基认为,中国民主运动最强劲的势头出现在1929-1949年间,这一时期中,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高举起人权和宪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主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对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历史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为以后对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运动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冯兆基,现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兼主任,原籍广东,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6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197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涉及军事、政治、外交和知识分子,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现代史专家。

目录
译者的话1
引言1
第一章 独裁政权26
南京政府的性质26
孙中山的训政观念3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国民主运动的最强劲势头出现在1929-1949年,而在抗战胜利后,中国曾经有希望通过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建成民主的宪政国家,然而势单力薄的宪政和自由主义传统却在成王败寇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面前败下阵来,让人扼腕叹息。对那段时期历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推荐!
两边都有责任,不过现在看这方面还是KMT会好一点。自由知识分子很无力,面对国民政府只能叫几声,面对。 。连叫也不行
“即使中国存在一个寻求公共利益的自由主义政党,他们也无法和国共抗衡,因为他们完全是不同的政治动动物。”
尽管公民抗争有着自晚清五四以来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社会影响,但始终无法和传统的成王败寇观念与现实政治环境相抗争。
有的翻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阅读质量
这本书的封面哦 一拍就被封 却又有书录收录 感觉有点奇怪
神作,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文献,系统的梳理和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围绕救国存亡、启蒙、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等问题的思想碰撞,如此波澜壮阔,堪比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当然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实干的革命先驱。读过后很受启迪,弥补了对于那个时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空白...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一个被政治暴力、战争和革命支配的时期持续寻求中国民主,并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情节曲折的故事。
知识分子的努力
将国共变成配角的南京国民政府史。主要梳理1929-1949年的人权和民主运动。 修正了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论断。面对建立民主宪政,不同学者和政客有不同的设想,对西方概念都有深入且独到的理解。这些接受中西不同教育的学者,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民主与启蒙,反而会有鸡同鸭讲之嫌。 文献梳理相当全面,列举众多第三方代表的观点,无论是自成一家还是偏向国共,作者都放在时代背景下串联成线。他们的呼吁也得到了两党的联系,他们也可能认同党派。但面对成王败寇的局面,所有争取民主宪政的呼声最终显得苍白无力。 启蒙也是救亡的方式,但启蒙是西式现代化的代表,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战争当前,民主也能发挥建国的功效,只是中国的文化惯性太过强大,国民党将其列为咨询机构和工具。再联想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以后…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