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工开万物的封面

工开万物

[德] 薛凤

出版时间

2015-12-01

ISBN

978721416600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书中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薛凤(Dagmar Schäfer)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已出版的著作有《皇帝的丝衣:明代的官营丝织业》(德文版,1998)、《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与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合编,中文版,2012)、《知识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技术》(主编,英文版,2012)等以及论文多篇。
目录
致谢
出版说明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导论
求知“物与事”——在前现代的中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质上是中国版的利维坦与空气泵——时代也是完全平行的。但我觉得研究宋应星,“为何读”比“怎么读”应该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宋的世界观真的有什么拔群或者新奇之处么?他对气的阐述以及近代民族知识分子最看重的工艺上的记录,同时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做的都更加详细周密,当然也更受学术圈推崇,父子二人也被奉为传奇。明末清初,西学已经成为每个处于当朝学术中心的学者必谈的时髦话题,他们的兴趣也转移到了数学天文等领域,完全不是刻板印象中故步自封的腐儒。而宋这样处于边缘对潮流无所知的“民科”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与中心提倡的范式南辕北辙。而近代对宋的推崇不过是把“中西交战”的想象投射到了那个时代,并把所有士大夫都当成旧势力代表、宋的假想敌。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更需要方以智和利玛窦携手,扫清那些野生国师
莫不如呼之“气”开万物更为妥当~以知识之社会代替物质之社会,是否太过于强调一元论了?
对作者清晰的思路非常赞佩。虽然有观点认为宋应星的著作不能代表中国17世纪的知识与技术水平,但是从管窥的角度来说,这个个案研究并非不妥反而非常恰当,不仅还原了宋著作中的天地观念道德伦常,还剖析了这看似叛逆实则依然是“治”的思想底色。
翻译很好
天工开物的英文翻译也太白了:the crafting of 10000 things。应该重读气那一章。以及程朱理学的部分。一个中国人几乎对这个不了解真是挺罪过的。另外第三章真的好。好到想薅羊毛(前言也想)。
17世纪中国读书人了解自然进程和物质效用的方式方法是什么?科学和技术对那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作者聚焦于宋应星他那个时代的核心关怀,集中于其获取,评判和表征知识的方式展开研究。他将宋应星的生活和著作比做一出历史的皮影戏,放置在他原本生活的时代,将晚明的时代关怀比做投射其上的橙黄的柔光,婉转道来,让我们看到一位为理想而全身心投入的学者,一位收到良好教育的优雅文人,一位对时政激烈谴责的落魄失意的读书人,一位满腔热忱而无微不至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本书文字的优美程度让人过目难忘,充满了韵律美,像是将宋应星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歌。
糟糕的阅读体验,不知道是因为翻译还是作者本身的语言混乱 写了宋应星的生平,以及他所想要表达的政治理念、理想等等 内容是好的 就是读起来过于糟糕
思想史大于科技史,探讨知识 生成过程。中国文人在记录工艺技术将其转换为书面知识时,把政治规范、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内化其中,宋应星即为一例。哲学太差,里面太多“气”的讨论让我头大,万幸对此我也无甚兴趣。
对气和阴阳的观点分析很细致。薛凤和夏平很像的一点在于,都试图展示社会因素与学者学术观念之间的联系,但那种联系我始终理解不来。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