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封面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214227317

评分

★★★★★

标签

军事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与军事制度的发展如同两条交织的线索,共同编织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正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与演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元而立体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我国世界史学科奠基人之一。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成为能同时讲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学者。雷海宗先生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作品如《国史纲要》《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均属上乘之作。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军事制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历史变迁中文化、政治、军事和社会各层面之间的互动。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评价,不仅让读者对中国历史有更深的理解,也提供了对未来发展的深刻启示。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军事学、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读者
以及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想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总论—传统文化之评价
一、中国的兵
(一)春秋
(二)战国
(三)秦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边读边打问号,越到后面越多。
古今中外历史都有提及对比。中国历史两周论耳目一新!其他内容强调春秋战国,这个华夏历史从封建走向帝制的重大分野。从兵、家族、元首的角度去看春秋后封建制度和士族衰败带来的种种社会和政治上的变化。观点强烈:春秋时为贵族的均势战争,兵员来自士族,征兵制,战国则是灭国战争,募兵制。春秋君子尚武,追求文武兼备的人格。封建制度衰败后,商鞅废大家族,增加个人与国家的直接关系,提升国家意识削弱家族意识,强化组织。西汉儒教兴起,崇孝又挽救了大家族。而大力崇孝,是为了应对人口稀少的压力,有其实际价值。中国的君主自秦后,皆是被神化的天子不同于西方各时期君主。等等。只是一些说理和例证的逻辑不敢苟同。看得出雷海宗写史有很实际的目的:为抗战时的政治家提供一种指导思想。除了尚武外也看的出其中对民族主义、集权主义的推崇。
2020.11.30当当搞活动时购买,最初听到雷海宗之名是由于战国策派。此书应非完整之版,但所选文章读来却能使人耳目一新,作者对春秋战国史的确了解甚细,至于附录中世界史内容确实不太感冒。大量观点现如今都仍有研究价值,第一章中国的兵还特意做了笔记。另,文中作者引用战国策•秦策中的一段令我印象颇深:“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
其风格以宏观论断见长,但导致其细节及素材论证过于简单,而缺乏说服力。 另外,在作者的眼里,秦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似乎认为秦汉之后的政治大同小异,以至于会出现把汉朝以后的内容一笔带过的现象。同时作者也带有一定的“厚古”色彩,在很多章节都有体现。
中国的兵一章其实就是想说兵源素质问题,自春秋到东汉依次递降,以至于用外族兵。 至于家族,认为至战国,家族灭,东汉后家族又兴云云。 反正不太喜欢……
虽然题目是兵制,颇有宏大的感受。从历史记载中的蛛丝马迹分辨出历代兵制,从中窥见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的变迁,又不忘放眼世界,同时关注所在时代。很具有那个时代学者的共性的优点,史学功底深厚,董笔直书。
史实梳理很清晰,但是史论部分实难认同,兵民合一真的那么优秀吗?
整本书排得比较混乱。重要的一点:“春秋战国”在书中被掰为“春秋”和“战国”。提了很多假设,也带有承袭战国以前时代的尚武习气、兵制、礼制等倾向。(花那么多篇幅把外国扯进来,就是为了说明什么“历史不重述自己”/“天下并无新事”吗……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