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转向内在的封面

中国转向内在

【美】刘子健

出版时间

2023-04-20

ISBN

978721427003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作者:刘子健(James T.C. Liu,1919—1993),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研究范围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述有《两宋史研究汇编》《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其中,《中国转向内在》一书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

译者: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著有《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等。

目录
目 录
序言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从北宋到南宋 3
第一章 关注差异 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刘说之后,似乎觉得本来如此;可刘说之前,却(几乎)鲜有人(相对全面且论证式地)指出过这种两宋之际转向的独特气质【保命狗头.jpg】~唐宋变革论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某一项制度是延续还是断裂,毕竟,制度总是有的延续,有的断裂,有的改良,但总体气候的转向却是明显、但微妙,而又难以论述,每举一例似乎都有无数反例等在路上,这就是“转向”的难解之处~如此薄薄一本,再厚则会陷入无限的细节泥潭之中,再薄则又失之粗疏,刘子健确实是个有大眼光的学者~唯一可惜的是财政方面着墨甚少~
在权力上,对内专制,对外孱弱,对知识分子来说,不言国事,转向修身,最后余论戳破了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年对变革和变革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讨论也让人很有启发。
某种程度来说重新定义了中国政治思想,为何转向内在。
给赵老师提的年份上的小错误都被采纳了,非常开心~这本书是一本南宋史的提纲挈领的书,还是要多读读~
浓浓的学术味,要是能再多一些论点的材料分析就好了。
旁观者清,受教育的中国人,依然困于独善其身中!
题目其实是可以立住的,第二部分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尤其第五、六章:君主专制的真正形成使皇帝个人的“内在”水平极为显著地影响国家命运。可惜篇幅太小,第六章甚至是一个悲壮动人但渺小偶然的个案,使全书主标题“中国转向内在”不说哗众取宠也是大而无当。更要命的是前后两部分思想史明显气力不足,尤其第一部分写得太烂!il mastro说思想史是一流学者的学问,他说得对……
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何两宋之交成为中国文化的转捩点,从外向转向内向?本书试图从很多方面给出答案,也基本理出了最核心的解释:内忧外患带来统治者和整个社会的高度紧张,进而权力结构从分享转为集权,社会也从之前相对宽松、开放转而成为压制、撕裂。所以,与其说是中国转向内向,不如说是中国转向专制,而这后果就是中国文明逐渐变得固步自封、万马齐喑,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陷入更大的危机中。如今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向内向的趋势再次显现,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可以给到我们答案。
估计出版那年这个研究方向属于石破天惊了吧,现在看来肯定是理所当然了
“现代国家体系接掌了那个政治—文化的混合体,组织严密;而他们存在于体系之外,分散而无组织,除了服务,别无选择。在痛苦中,他们同样应当受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