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原子与灰烬的封面

原子与灰烬

[美]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时间

2023-10-07

ISBN

97872181672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原子与灰烬》中,沙希利·浦洛基带领我们穿越核能发展的黑暗与光明,揭示人类与原子力量交织的残酷历史。从冷战时期的秘密试验到切尔诺贝利的惨烈爆炸,再到福岛的灾难余波,本书以六次重大核事故为镜,映照出科技狂想的代价与人类的脆弱。作者不仅还原了事故现场的惊心动魄——如广岛空中的蘑菇云、马绍尔群岛的辐射阴影、三里岛的控制室混乱——更深入剖析了政治决策、企业责任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在核废料的尘埃中,我们见证科技的傲慢与人类的反思,以及那些被遗忘的名字如何用生命铸就警示。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拷问:当原子之火照亮世界,我们是否已准备好承担其留下的灰烬?
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是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及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与国际关系史。浦洛基以《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闻名,屡获殊荣,包括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贝利·吉福德奖及普希金图书奖(唯一两获者)。其作品以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生动的叙事见长,深入剖析历史事件与人物,为读者呈现深刻的历史洞察。李雯露、王梓诚合译其作品,均具深厚翻译功底。
推荐理由
《原子与灰烬》是一部深刻揭示核事故历史与影响的著作。作者沙希利·浦洛基通过详尽叙述从冷战时期至现代的核事故,如切尔诺贝利等六次重大事件,展现了核能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代价。书中不仅分析了事故原因、严重程度及处理方式,还探讨了核事故对政治、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浦洛基强调,理解核事故的历史对于评估核工业的未来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警示录,提醒我们核能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面对科技挑战时的责任与反思。对于关注核能安全、科技历史及人类命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核事故历史与影响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者
关注核能安全与公共安全的政策制定者
对核工业发展历程感兴趣的科技爱好者
对切尔诺贝利、三里岛和福岛核事故有深入了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辐射影响和测量的注解
前言:盗火
第一章 白色尘埃:比基尼环礁
第二章 北极奇光:克什特姆
第三章 英伦烈火:温茨凯尔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种很扎实的新闻式书写,关注的是六次著名的核事故,但事实上牵连的是核能发展的全过程。不同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核事故,具体原因和处理过程各有差异,但其中又有许多无法忽视的共性,这种共性,本质上是共同的人性,以及权力自带的特性,注定不可能被消除。所以,人类这一物种,基本上是在等死和找死两个选项之间,艰难地挣扎和摇摆。
“你认为掩盖切尔诺贝利事故只是苏联的故事,而我们的政府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行为吗?”当我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巡回演讲时,读者们一再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于是决定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而后我写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美]沙希利·浦洛基
这本书是《切尔诺贝利》的续篇,浦洛基用来回答《切》中没有涉及的故事。六个事故,看完其实是重复六次的同一个故事。这是我们出版浦洛基的书最快的一次,其他的书都忒难你懂得。对了,他的新书也是核主题,研究的是作为纯粹政治力量的核能。
第一起核事故发生在1957年9月底,事故地点是乌拉尔山脉克什特姆附近的一处制钚厂,那里的一个核废料罐发生爆炸,将数千万居里的辐射释放到大气之中。第二起事故发生在同年10月,事故地点是位于英格兰的温茨凯尔工厂,一个为制造原子弹和氢弹而生产钚和氚的反应堆起火,造成世界历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之后,还会讲述1979 年3 月发生的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 2011年3月的福岛核事故,这三场事故均发生在“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的核工业领域。屡次发生的核灾难,不断加深了人们内心的这样一种印象:核能在本质上就是极度危险的。尽管全球目前有440座在运反应堆,但反应堆的基础型号还不到12种,均源自美国、苏联/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的设计。核工业既是世界性的,也是地域性的,核事故同样。
本书重在纪实,没有很深入的讨论,更不会给出最优解的答案,人类对核能源的利用还是如同在钢丝上的持续行走一样。如今,技术更完善的反应堆正在计算机模拟阶段,数年后才会正式建成,但我更同意书中一位核事故历史学家的话:“试图建造永远完美运行的设备是一个崇高的目标,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位历史学家最初还是最支持核工业的人。
罗振宇、许纪霖、刘子超、江晓原、孙歌、刘苏里、王缉思等数十位国内文化名家、历史学者深度推荐;《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切尔诺贝利》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