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白日尽头的封面

白日尽头

[德] 燕妮·埃彭贝克

出版时间

2023-10-01

ISBN

97872222207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白日尽头》的世界里,生命如同一幅被历史撕扯的画卷,每一笔都写满了脆弱与无常。从加利西亚小镇的摇篮到斯大林的莫斯科,再到统一的柏林,一个女婴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洪流起伏,她的故事是战争、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缩影。每卷都以她的死亡落幕,却又在想象中重新展开——她如果活下来,又将如何面对生命的未知?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探索了记忆的消逝与历史的重负。一个公务员在家庭悲剧中追问存在的意义,一位女店主在孤独中挣扎求索,一位移民在身份的迷宫里寻找自我,维也纳的街头见证了战争与日常的交织,而养老院的老人则在回忆的碎片中追问生命的价值。 《白日尽头》不仅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史诗,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看见,在历史的废墟中,人类如何以爱、信仰与希望,对抗时间的荒芜。翻开这本书,你将走进一个充满苦难与光芒的世界,与那些破碎的灵魂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思考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
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是德国著名作家与戏剧导演,1967年生于东柏林。其作品风格独特,融合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擅长以细腻的叙事探讨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生存状态。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等,涵盖戏剧、散文等多种体裁。埃彭贝克荣获汉斯·法拉达奖(2014)、托马斯·曼奖(2016)等国际文学奖项,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影响力广泛。译者胡烨系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系博士生,译有埃利亚斯·卡内蒂等名家作品。
推荐理由
《白日尽头》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轮回与记忆消逝的杰作。作者通过多个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展现从摇篮到坟墓的脆弱与无常,跨越不同时代与地域,如加利西亚小镇、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统一的柏林,揭示了战争、政治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冲击。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脆弱性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通过对历史和记忆的反思,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不可预测性和精神价值。每卷以主人公之死结束,却又重新想象其可能的人生,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也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这本书适合喜欢历史、哲学和人性深度思考的读者,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主题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生命意义和人性复杂性感兴趣的读者
经历过战争或历史动荡,寻求共鸣的读者
喜欢探讨历史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文学爱好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卷
间 奏
第二卷
间 奏
第三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塞巴尔德不相上下的书写,23年最大的惊喜。埃彭贝克找到了与「不朽、永恒」抗衡的形式,决定继续我的德国文学考。
一个中欧犹太人「用掉」五条命才挨过二十世纪欧洲的动荡岁月,得以寿终正寝。在五段人生中,从加利西亚到维也纳,从纽约埃利斯岛到西伯利亚古拉格,从莫斯科到柏林,她与家人经历过社区种族隔离与仇恨,两次世界大战的困厄,左右翼极权主义的死亡阴云,和乌托邦理想的幻灭。这不是历史穿越小说,而是无数中欧人亲历过的饱含泪水与创痛的一百年,而本书主人公,正是用文学重构的留名于档案中那些个体经历的集合。论20世纪命运之曲折,苦难之沉重,或许只有德国人可以与中国人「比惨」,而他们已经走出民族历史的一段险途,今天无论通过严肃的历史研究,还是更情感化的的文学深描,无论旨在警醒今人勿忘历史,还是舔舐民族史和家族史伤口,都已放下禁忌,坦然而书。可我们,依然身背复杂而沉重的历史债务,何时才能卸下重负,走完近代史的漫漫延长线呢
《客乡》是一张反复揉紧又展开的毛边纸,《白日尽头》则是不断向前折叠的一把纸梯。它当然可以被拍扁,伏在桌上,但是你能明白这是运气的一种,它能挣扎开。人一生能有多少机会遇见一个仍然在产出顶级作品的,珍爱的作家?如果说杜布拉夫卡是像彗星一样砸入我的阅读,那么埃彭贝克则是一早就搬了把木头椅子直接坐在后半程的路上,一直在等我来。相逢之时,高兴得流泪。
燕妮·埃彭贝克写一个女人的五次死亡,却没有将不断重复的戏剧性事件变成空洞的历史叙事,小说仿佛一个不断生长的空间,由人、事、物的不同可能性折叠成的厚厚地层,阐释了一个人身体的地理学,期间读者和人物一起活着、受难、老去,最终,以临终之际的浓烈情感“把一个世纪抱在了怀里。”
和《客乡》一样,把人放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颠簸和受创死亡,音乐性的写法,也是用同一个场景的反复来制造节奏感。但这本信息载量更大,音部更多,回旋穿插都更加复杂。
好厉害的叙事形式,语言的密度、准确度和音乐性都极高。作者用四次重生,五次死亡织就了一个德国犹太女性一生的可能性。在这本书里,时间成为主体,命运成为客体,更或许这一出严密宏大的交响诗中,无序才是它永恒的主题。时间,最后在养老院里干涸成凝固的粥,“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了,剩下的是留在最底部的东西:于是,那坚不可摧的储备显现出来。”结尾尤其精妙,女主的儿子在摆满了时间的杂货店里,穿过那套曾属于他外祖母的《歌德全集》和小座钟,他不知道这两样物品在外祖母的人生各个阶段都陪伴着她,它们因为不能被外祖母一起带到灭绝营里而幸存了下来。
我的天,好到头皮发麻,直到最后两个死才哭出来。“我强行将一个世纪抱在了怀里”。
★★★★ 快乐的眩晕。 强行将一个世纪抱在怀里的人到最后不需要任何词语,她也将被抹去,和过去所有的人一样。读完立刻想到《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火焰》里“我”的寻访记忆之旅,“我”面临的是未知的浓雾,而《白日尽头》里的“我”迎向的是一种确凿的历史书写。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