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媒体事件研究的封面

新媒体事件研究

邱林川

出版时间

2011-01-01

ISBN

9787300121093

评分

★★★★★
目录
第一章 前言:迈向新媒体事件研究
邱林川 陈韬文
第一部分 新媒体、新事件
第二章 YouTobe与集体行为:网络视频“巴士阿叔”个案研究
朱顺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案例的深入解读吧,至于理论倒更是喜欢序言里提及的……虽是论文集,但看得出编者很用心,写论文的学者们也很认真(从参考文献就可看出),比起那些流氓学者来说,真的很赞
不建议阅读
入门级读物,邱林川的研究还值得一看。依然厌恶国内新媒体研究,消费感太强,干货甚少……
方法不错,但有硬套硬堆理论文献感
typical comm research:事件(全景)、问题(关怀和分析)、theory(窗口)、approach(比较地、历史地)、data(Content Analysis/深访)。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应该像给予星空望远镜一样,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感受体察人类。
有几篇经典的
2011年出版的论文集,论文主要形成于2009年。12年前的论文写作的背景跟现在大不一样,在写这段评论之前我去知网搜了搜是否还有新媒体事件研究。现在就是关注舆论引导啊什么的,光锋还继续研究情感的问题。我很关心的问题是,互联网赋权到底赋权了吗?我们可以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赋权,因为没有网络很多事情是无法被看见的。但是,这种赋权并非解决了所有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有很多被管制的问题。尽管我没有看过李连江的研究论文,但是我知道他有个概念是“依法抗争”,没错的,中国的抗争运动都是依法行动,外部效能感很强,而自我效能感很弱。那么,如果我们去评测平台的公共性问题,就不应该一直停留在哲学和概念的层面,而真的应该找到测量公共性高低,或者是参与度的指标。因为对于公众来说,所谓是否关心公共性的问题,就是参与。
杨国斌的情感动员和周葆华的政治功效感可看。
情感动员那一章给我的感觉很强烈,觉得用在很多网络事件的分析中都特别恰当,但自从主流媒体占领舆论场后,情感动员也受到一定损害,引人深思
写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