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室的封面

明室

[法] 罗兰·巴尔特

出版时间

2011-03-01

ISBN

9787300129129

评分

★★★★★
书籍介绍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

(展开全部)

目录
上篇
1 摄影的特性
2 难以归类的摄影
3 以感动为出发点
4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罗兰巴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和刺点。书中某些篇章较晦涩难懂,需符号学,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等相关知识。
書分為上下部分。前半部分有醍醐灌頂之感 觀點很深入也很值得思考。後半部分則顯得有點過於拖沓言語更加晦澀 主題思想不明晰 像是自訴 且有些觀點值得推敲。當然對於刺點的深化以及照片所帶來的存在感以及真實性的思考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有一天,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偶然看到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一张照片(摄于1852年)。我当时十分震惊,想道:“我看到了一双曾经看到过拿破仑皇帝的眼睛!”这种震惊的感觉我日后再也不曾有过。我和人说起过这种震惊之情,可是,因为似乎没人有同感,甚至似乎没人能理解(孤独。大千世界就是靠这样一些个人的点滴孤独构成的),我也就把此事置诸脑后了。
一开始,巴特不停为自己打气,表示要论证出摄影的实质,到头来也不过发出“我无法洞悉摄影,无法把摄影完全参透”的感叹,且不谈他的感叹是否真诚,其论证过程或许已经悄然揭示了“摄影的实质”是一种伪命题。但《明室》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照片(甚至一切事物)的一些思路。一张照片的拍摄动机与这张照片的价值息息相关,和电影一样,过分考虑“被看”的反馈会让创作变得不再纯粹。 和大多数天才一样,作者难免会在行文中让自己过分显现,毕竟和描述对象相比,自己才是更为特殊的那个主体。不过巴特轻松的态度与化繁为简的主动意识令读者感到庆幸的同时还砸了许多人的招牌。
照片的两大“刺点”很有启发意义:一是细节上的二元性(士兵与修女同框),二是时间(即将执行死刑的罪犯,已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同框”)。摄影本质的探索从“意外”到“真实”发生了改变,最后罗兰·巴特还是坦言自己没有触摸到本质。全书是思考过程的记录,非思考结果的陈述,所以常看到往复地谈同一个问题,阅读感受欠佳。
真的不喜欢。他发明了一个词语,但这个词语的内容好像是不可言说的,因此是不是失去了谈论的必要性。另外,谈论那么多自己母亲,让我看时候的体验很不好
读了陈传兴对《明室》的解读,感觉自己读了个寂寞......理解了为什么说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现象学,以及为什么摄影是“反记忆”的
摄影是一种命运,是与曾经存在者不能再次相遇的命运,是注定被死亡所刺痛的命运
一个符号学家阐述对摄影的理解,一个纯粹观赏者的视角值得一读
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