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封面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美] 哈里·沙利文

出版时间

2014-12-01

ISBN

9787300185392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反映沙利文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观点的代表作,对人际关系和人格成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作者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人格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且认为人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这种能量在性质上与物理学上的能量是一样的。当个人的人际关系失衡时,能量就积累而导致紧张,而能量的转化则可消除紧张。个人为了消除焦虑,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即自我系统。作者提出,个体人格发展可以划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早期、青年晚期、成年期或成熟期等阶段。作者还认为精神病治疗专家应该是人际关系专家,要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将疾病的缓解和治愈看作是人格的成长,精神病院本质上是人格成长学校,而不是人格缺陷者的治愈场所。 本书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进行了彻底的修正,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哈里.沙利文(1892—1949),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美国精神病学最具创造性的人物”。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芝加哥医学院学习,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18—1922年间,他曾在陆军医疗队任军医,同时供职于处理退伍军人问题的联邦政府机构。这段经历使他获得了多方面的临床工作机会,并被政府正式承认为神经精神病学家。后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私人医院因成功治疗了精神分裂症而名声大振。1936年创办《精神医学》杂志,以推广他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他生前只出版过《现代精神病学的概念》一书,后来他的同事和学生陆续将其遗稿整理出版,包括《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精神病学的咨谈》、《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作为人的过程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个体的心理病理学》。
目录
总译序
译者前言
编者前言
引 言
第一部分 介绍性概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沙利文的母亲只向他倾诉无助的愤怒、其家庭以前优越性的传说和对未来不切实际的美好梦想。
比较全面的描述了一个人从生物变为一个人的过程。 中间的核心动力-焦虑是阐述的重点 当然一个人之所以最后为人,是在关系中,互动中成长的。
translation is shit【angry face】
感觉作者恋母情节有点重。。。。。但是有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刻板模型……觉得躺枪了(sad。
借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将人际互动的本质归结为能量的转移,转移带来经验的累积,从而形成各种应对机制,尤其是防御机制。人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个体的人格完善程度,人际关系的调整改善意味着人格的成长,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接纳程度决定着个体自我的形成发展。在可塑性上人际关系决定论优于生物本能论,因为异常的行为表现除了生物性因素外,社会评价体系是其衡量标准。
非常精彩的一本讲座稿,你熬过了晦涩的基本概念之后可以跟随作者一起去重走一遍人格成长之路。作者对于精神分析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并不限于历史,而是熟悉精神分析经典之后你依然能从本书中获得颇多启发,对于临床访谈亦颇有助益。看某些评论完全是没读过就评论,不负责任。
这一星是给翻译的。
我欲成仙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