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互联网的误读的封面

互联网的误读

詹姆斯•柯兰(James Curran)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300188621

评分

★★★★★
书籍介绍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相信技术决定结果——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

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目录
第一部分 总 论
第一章重新解释互联网
第一节经济转型
第二节全球理解
第三节互联网与民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文献回顾,蛮全面的
出彩的是比较媒介体制的视野。何老师这次译新媒介的东西时少了很多名词错谬,虽然仍有“德勒兹和瓜塔里的《一千个平台》”……
比较清晰明了吧。不像卡斯特那样,概括整个网络社会的特征,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之上。首先讨论了互联网的四大预言的失败,并没有真正做到破除垄断的神话,增进国家间的理解,实现民主,复兴新闻业。 其次,重新梳理了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发轫于美国的军事―科学的联盟,反文化主义以及欧洲的公共利益的传统 随后,从政治经济的视角切入,为互联网“自我规制”祛魅,在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引导下,互联网不仅受到大企业的约束,也随时被各国政府随心所欲地管制。 互联网也并没有实现权力的平分,有话语权的往往还是在传统媒体中有社会资源的人与组织。 最后,探讨了互联网与激进政治的关系。互联网的确为社会运动提供许多便利。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运动,它常常无组织,而且内部有很多分歧,这使得社会运动不能指向确切的方向
相对于《技术致死》写的不够全面,但是论据扎实。互联网的问题不是它自己的,我们所期待的在互联网时代看到的民主、平等、块茎的赛博空间之所以无法实现不是因为互联网比较弱小,而是这个世界的建立根基:民族、政治、经济、阶级等已成为顽疾。利维坦的力量也让一小部分人上瘾,所以他们利用了互联网。
启发性一般。不够深刻。
种族仇恨团体成为了网上的先驱,他们借助互联网来培养种族身份认同,制造对抗和仇恨。这些种族仇恨团体越来越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全球化的网络支持体系,来传播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盘根错节的民族主义文化,限制了互联网的国际化。一针见血!
在多抓鱼抢纸质版是不亏的,可以让人更加清晰、客观、理性的看待互联网,尤其在当下元宇宙流行的当口,互联网的确提供了无限可能,但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社会机构,作者用了全球很多实例来说明问题,可谓个个恰如其分,通过作者的视角看当下社会,似乎能够明白我们应该拥抱什么应该如何拥抱,正能量十足……
现在看完第一章作者很多论述在后疫情时代看来,被打脸了似乎
谁让他们仨重复说明 我给他们扣一颗星
人们总是对新的媒介技术充满期待,但随着技术与社会发展深度勾连,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一如互联网。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