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深夜一盏灯的封面

深夜一盏灯

汤一介

出版时间

2016-06-01

ISBN

978730021916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收入了作者所写的散文与随笔,分为“在进退两难之间”、“我爱我家”、“北大,我的精神家园”、“所感、所思、所忆杂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文化随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老天爷’”等七个部分,其中追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并记录了平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随笔等。最后两部分内容分别出自作者与人合著的《生死》、《天》两部随笔集。

汤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在进退两难之间
书香门第
功课平平常常
《国史大纲》与《哀江南赋》
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道德和学问的人常常自己想当帝王,或者帮助别人去当帝王。这样就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作为一个自觉的集团的作用大大受到限制,从而很难形成一种知识分子的独立的群体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太强,以至于往往由不治而议走向治而不议的官宦道路
编辑起来,似没有很好的线索,过多篇章重复了。
本书属于回忆类的作品,主要写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家庭生活。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态度,因而尤其强调自由。不仅思想上要自由,而且在言论和行为上也要自由。汤出自书香门第,其祖父曾是庚寅进士,官知县。其父是哈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大学教授,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魏晋玄学论稿》等著作。汤称钱穆先生为伯父,读过钱先生的《国史大纲》,汤一家与钱先生关系密切。钱穆先生曾评汤之父锡予为“纯儒的典型”,这主要是来自其祖父所传的家风。什么家风呢?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立身准则。以及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今天读来,还是不禁肃然起敬,这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从中还是觉得作者肚子里是有东西的,还是看过很多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汤一介集》的最后一本。 1、散文居多,篇幅限制所以好多篇的哲学探讨感觉刚有点味儿,就戛然而止了。比如对“生死”、“宗教”、“儿孙移民”等讨论,感觉刚刚要深入,突然结束了。至于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感觉也有点隔靴搔痒,当然就不是篇幅的原因了。 2、集子的编撰感觉还是有点问题,不少文章多多少少有点重复,这一本尤其突出,回忆部分,跟前几本有不少重复,后半部分又摘自汤先生其他著作,一味“拿来”,倒显得结构有点乱。 3、汤老字里行间,隐隐透出很多遗憾,和微微的不忿。毕竟祖、父两代都是大儒,汤老自己又有比较强的历史使命感,所以面对自己最好的读书年华被耽误,导致一生难以大成这件事,内心的别扭呼之欲出。所以汤氏一门自此而止(儿孙移民),汤老古稀之年又主修《儒藏》,也是这种矛盾的结果吧。不由得唏嘘。
大家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