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记忆的纹理的封面

记忆的纹理

李红涛

出版时间

2017-12-01

ISBN

978730025204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历史记忆的塑造和传播对于理解过去、面对现在和规划未来至关重要。《记忆的纹理》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和丰富的案例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历史记忆的复杂画卷。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和社会中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李红涛,1980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是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他专注于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和国际传播等领域,发表20余篇论文,出版两部译著。黄顺铭,1973年出生于重庆,同是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等,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
推荐理由
《记忆的纹理》这本书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集体记忆、文化创伤以及媒体在历史记忆建构中的角色。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轨迹、媒介呈现和创伤叙事的分析,作者们揭示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及其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深刻见解,还引发了关于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和文化冲突的广泛思考。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者
对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和文化创伤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历史记忆构建过程的公众
以及所有关注历史与现实、记忆与认同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3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7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12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1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其实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结项原来是这样的写的。又是这样出版的。传播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诞生在现代大学制度之后对吧。 以为能找到zjh的豆瓣,可惜并没有。
很规范,当代材料很多,所以很鲜活,读起来很顺畅。不过可能学科差异的关系,很浅,很多感觉在“喊口号”,有些章节材料很细,但有种硬拗出来的稚嫩感。很想读 Ran Zwigenberg那本广岛了。
文化创伤,好像社会结构上的一滴眼泪。
比较中立的态度 写的是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不断变化表述的过程 有点意思 2016.4.15日本熊本县6.2级大地震 中国网络和社交媒体不乏幸灾乐祸的声音 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却在当晚发出祈福微博——我觉得这样很赞 日本军阀主义集团和日本友好人民 是区分开来的 包括后来种紫金草活动 也很赞 勿忘国耻 但不要忘记世界和平 是必须达成和解 共同友好
以官方报刊、公祭网站、维基百科等媒介记忆空间为证,论证官方在创伤记忆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表达的倾向,以及与民间的互动。传媒这一“局促的历史舞台”,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与所在当下沟通?这是一个权力场,权力在此互动,记忆被不断建构。南京大屠杀被用作邦交的工具,意识形态争斗的武器,近代史进步叙事的组成体。官方记忆、民间记忆、集体记忆,记忆最生动最独特的载体受害者却每每失声。如同这场屠杀一样,其惨痛被草草带过成为工具。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ssumes a temporality that is false; there is no post, and trauma has no past.”
分析写得很差,中介化理论也没完全和经验缝合,但从个案选择上已经在相关研究中算值得一看的了。
一本超长的论文,作者写作非常严谨,对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看完了。身为南京人很触动,尤其是赛博空间的记忆协作与争夺,是如今媒介生态下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点。
第一章為文化創傷及其中介化之綜述,其後作者循人民日報,大屠殺紀念館,網上公祭網站以及維基百科上的相關條目進行分析,顯示出傳統媒體中官方敍事的主導性,以及其作為應對日本右翼的記憶政治之鬥爭,以及國恥-復興這一民族認同之構建。另外,隨著新傳播技術,如網絡所帶來的離散性與去中心化,對記憶話語的再議和敍述如何開展。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