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年代记忆的封面

年代记忆

李天纲

出版时间

2023-07-01

ISBN

9787300319261

评分

★★★★★
书籍介绍

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线。在这种弱者感受的氛围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丛林法则思想应运而生。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翻检我们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已经是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全球华人的共同使命。

中国人的近代从何时开始?戊戌变法因何失败?“华洋分居”格局如何被打破?上海是否真是个“殖民地”并失去主权?它又是怎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固然曲折,但我们的近代记忆中却也不乏来自民间的精彩、荣耀和辉煌。

本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以及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 2017)、《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2009)、《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2007)、 《人文上海》(2004)、《文化上海》(1998)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1998)等,编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相伯卷》(2014)、《徐光启全集》(2011)、《万国公报文选》(1998)等

目录
1793: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1817:马礼逊“看中国”
1835:明清“西学”的延续性——以《几何原本》为例
1842:《南京条约》的祭奠
1853:从“种族隔离”到“华洋杂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们习以为常理解并进入近代历史的视角通常是直线型的,从政治、军事、思想的视角进入,以现代化抑或制度/观念的革新,去理解近代中国的失败与崛起。这种以民族国家作为死角的叙述一方面配合了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塑造,但在另一方面也遮蔽了许多悠长的余音和曾经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诸多被放弃的选择。李天纲的《年代记忆》就是以这些被放弃的选择和低回徘徊的低音,重新发现寻回书写近代历史的可能。李天纲带领我们从晚明的西学东渐进入历史,再以军绅政权的终结作为收梢。让我们从一种世界主义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的线索,去理解近代士绅再造文明的尝试。而这一道执拗的低音,也在今天不断提醒我们,历史经常会以我们熟悉的方式不断重访,这种重逢考验的正是我们对这些被放弃的选择的不断理解。
很有意思,可读性很强,能给人留下很多启发与思考的空间。
一本从江南视角看到的近代通史,让人耳目一新。真正有成就的学者,应该像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尽管好些文章是多年前的文章,但书中绝大多数文章今天读来仍然可以给人很多启发。只有同行才知道这有多难做到。
历史是延续的、连续的。不是简单一两次战争一两个条约几句定论就成了某某史。
廉价七成正确
这本书绝对是一位独立学者的真知灼见,17年首版于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李教授通篇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别信那些说历史唯物观的屁话,历史就是人造成的,没有什么必然性可言,具体看笔记吧,这书太好了,绝对值得500颗星。书中的《1935:明清“两学”的延续性—以《几何原本》为例》我没有好好看,李教授人文、科学的素养真的是太牛了,吾辈之楷模,上海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