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郭象与魏晋玄学的封面

郭象与魏晋玄学

汤一介

出版时间

2009-11-01

ISBN

9787301066171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内容简介: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其地位之尊严,责任之重大,抑岂我人言语所能尽欤!”蔡元培先生长北京大学后,对北大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陈旧观念,明确“大学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他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教师,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拘一格地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外教师,建立研究所,组织学术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创设学术刊物,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学问。他还在校行政会议下设立由专家组成的大学出版委员会,协助校长审查出版图书,规划出版事务,并设立独立的出版部,公开出版大学的讲义、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北大的学风为之一变,很快成为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二十五年纪念感言》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论魏晋玄风
一 何谓“魏晋玄学”?
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
第二章 研究魏晋玄学的资料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这书的作用是明白他爸为什么更厉害。此书大部分内容不过是掺水发酵,倒入哲学史的酒瓶。至于风味如何,还是与环境条件与个人技艺密切相关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讲稿。先将玄学,后论郭象。对整体的资料有一梳理,比较扎实。
汤一介先生写的这本书就魏晋玄学史而言,很值得一读,有些问题可以留待后人继续探索。其中意识形态语言过重的部分,不妨略过,视之为时代的缩影吧。
本科记忆。(1)出色的点在于领先同时代的背景分析,以及后半部对郭向的细致分析,前半部的背景与历史分析很棒,可以独立阅读,这部分虽然没有个别篇章去大篇幅地讨论个别人物,但许多见解颇为精辟,如果仔细捡起来比较难读。后半部除了跟人在郭向争论上的分析很精彩,尽管仍待更多的材料定论,唯一的问题就是在郭象或魏晋玄学在“有”“无”上的诠释,基本上就是套中世纪形质论换皮上市⋯⋯有很多尴尬处。2)最后一版的修订版没读过,不过这版与其前三版还是读过,连私下授权的台湾版也是(不同的说法,见:香港三联《我们这代人》页354)。(3)天天改版,改的部分麻,嗯嗯,人走了终于也就倒数第二版⋯⋯
每次一想到再明媚的思想都可以被体制埋没就觉得不寒而栗,我指的不是魏晋年代。
“1957年以后,日丹诺夫的定义更是被简单化、公式化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逐渐形成了以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和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大块的研究模式,学术研究变成了政治说教,致使这一时期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部分逐渐模式化,丧失了学术应不断创新的生机。” 汤一介对过去魏晋玄学研究的批评同样适用于自己甚至时至今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一群所谓哲学研究者画地为牢自娱自乐,守着一些陈见反复言说,没有任何新意。倘若哲学研究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呈现,那么“哲学已死”就绝不会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命题。
整体阅读感中等,一个论点反复提及,虽然有多少延伸,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过分强调他们的哲学与服务于封建社会,或者是各安其命。郭象的纬度不止这些。
启蒙
和汤一介先生没对上脑波 @2020-04-17 05:49:19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