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封面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张旭东

出版时间

2006-07-31

ISBN

9787301081495

评分

★★★★★
书籍介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萧高彦 的评论题目:《文化政治的魅力与贫困》。简单概括萧老师的批评是:本书基设是政治性而非理论性的,用意识形态批判回避了理论批判。
补课
复杂庞大的议题,但是浅显易懂,举重若轻。
这本书作为讲义还是讲得挺不错的,从康德、黑格尔途径尼采、韦伯最终到施密特,主要是论述文化政治。修辞相比其他文章还是较少的,论述的思路虽然有问题也算清晰,在北大也很少能上这类课了,也不知道为啥那么多元培的同学抵制张旭东,看来从外面回来在北大分一杯羹也是难,去啤酒学堂骗一骗就好了。
时间有限,没法全部读完,但是本好书,言之有物,推荐!
确实提出了一定的观点,对于文化背后的一些实质有了一定的思考。但是过于哲学化,这个问题抽象化,普遍化和挖掘本质的过程中,忘记了和实际结合。以为是在挖掘深思一种解决方法,却忘记了解决的目的。沉醉于学术之中,不说人话。另外,枯燥的论据中不乏错误,所以更没意思了。
对德国哲学观念史脉络的清理,实质说的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世界怎么打破规范性、形式性的世界历史观,创制一套自我证明的法哲学。这本书过了20年看,当下形势主要矛盾确实转移了,国力崛起了,但文化民族主义的问题又缠绕起来。
还是不错的,分析很透彻很有力度,整个套路倒是和萨义德有些像,话语讨论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应该看到只要讨论话语,就不可避免地会把学术的讨论变得比较有攻击性,萨义德也是如此,这样一看批判的长处和局限就很明显
补标,不敢妄加评价,但有一点不明:作者何以在对西方普遍主义话语进行批判性分析甚至论述其内部存在的作为反领导权的“残余因素”和“新兴因素”(参看威廉斯)的同时,毫无保留的接受了作为一个同质性形态的中国?他在新版序言中称“即便在业已确立的普遍性范畴和概念内部,多元性、多样性、内部的否定性运动和不时的翻转或颠覆,也一直与一元化的、同质性的、肯定性的力量或因素并存,甚至在多数时候居于能动的、创造性的、因而更具有影响力和同化力的地位。这种通过差异性和自我否定、内部断裂甚至主体自我的策略性空洞化、‘游牧化’而将一个更为强大的自我在其边缘、彼岸和虚无中一次又一次重新建立和表述起来的能力”,但难道这只适用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和思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