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的封面

二十世纪中国科学

董光璧

出版时间

2007-05-31

ISBN

978730112098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一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简史,它主要论述了中国科学事业的三大转变,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心态转变、从欧美到苏联的模式转变和从国防到经济的动力转变。在导言和结语中讨论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导言中讨论了起点与分期、科学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在结语中讨论了技术与经济、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与未来。

用户评论
先按内容把全书分为科哲和科技史两部分,科哲部分撇开不论,科技史部分还是挺好读的。虽然题目限定在二十世纪,实际上是从明清讲起,一百多页的篇幅要论及几百年来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吸收和发展等,颇有难度。作者很擅长建立自己的框架和宏大叙事的背景,其中讲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知识点,很多议题甚至仍是今天的难题或重现。其次,还得把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附录一作为讲座应该听起来很生动,但作为正文,或许还可以再琢磨。全书主体是另一本大书的导言、结论集结修改得来,偏重自己熟悉的点来讲在所难免,总体来看,本书涉及的要点和信息量已经足够,欲知更全面的内容可以翻看原书。作者本人的观点鲜明地贯穿全书,如何理解和判断或许因人而异。总之,挺值得一读。
有些重复
脑洞惊奇,以及有好多不存在不可名状之人
普及读物,但有点地方还是挺敢说的 问题:线性历史观,冲击-反应说,单一因素决定论,绝对化空洞化
较少的具有史学意识的科学史家
特异功能论的流行让人诧异,考虑到也许我国科学观念本身就无根基并且似乎也边缘化的讨论,倒也不算惊奇。中轴转换是丹尼尔贝尔的理论,但是读过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仍不是很懂,有价值的感觉还是对一些具体的政策和实践的分析。
老一辈科学史家的总结性力作,看到“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有点绷不住了
有很多新奇的内容。 中国士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化,一方面深知差距存在,另一方面又不甘承认落后。从明末清初排挤汤若望,鼓动中学西源,到清末的“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玄之争”都可以看到这一心态的一脉相承。 建国初提出的“百家争鸣”原本是制止政治干预科学的良策,但终究因为领导人的不坚定,随着后来的政治运动而破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口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掘科学的经济价值,深层的内涵在于将科学从“上层建筑”的位置拔擢到“生产力”的位置,使之免于政治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