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封面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高丙中

出版时间

2010-03-31

ISBN

978730117097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高丙中民俗学论著的汇编,并附有户晓辉、刘晓春的延伸性论述。

高丙中在1988年完成的《民间口头创作新探》借助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来认识民间文学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关系,提出民间文学只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个特殊部分,由此获得超出文学范围的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依据。他在1991年完成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著作。该文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继而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然后将民俗学定位为以生活世界为观照对象的知识生产。该文的立论为此后20年的民俗学经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余下的其他论文大致都涉及民俗学路径对于中国人生活世界的研究与关怀。

以文化自觉和自我反思为条件的中国社会科学要以认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为己任。民俗学界已有的探索只是一个迟来的开始……

目录
序言
上编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导言 正视关于民俗学对象的理论难题
第一章 民俗之“民”:学科史上的民俗学对象(上)
第二章 民俗之“俗”:学科史上的民俗学对象(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民俗文化学课上读的第一本书 高老师博士论文的扩充
高丙中老师的博士论文一部分,梳理了中外关于民和俗的概念演变、对民俗学学科位置的认识,入门读起来还是很受启发。
上编对民俗学史的发展及如民这样的关键概念的梳理很清晰,算是很有贡献的工作。只是将民俗学和胡塞尔现象学勾连起来,不仅有点无处发力,也显现不出什么必要性。
看这书眼泪差不多要掉下来,心和眼睛都会很很悲伤。
我表演一个震惊,没想到和我的专业如此匹配,袜//20201014民俗学科基础架构书籍,很枯燥,确实很多内容模棱两可我看不太懂,定义何为民俗与研究对象、再是方法论、以及学科发展
高丙中的能力之一是把法螺吹得呜呜响,不管人类学还是民俗学,都被他描绘得很有吸引力🤣
作者博士论文的扩展及几篇论文的汇编。上编关于“民”和“俗”的探讨以及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终始》高度重合,但相对较浅,适合入门。中编是对于folklore和folkways的分析,着重关注民间口头创作,对于书中提到民间歌谣中“黄色”部分的观点和态度,持保留意见。下编才真正点题,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龙牌会”、“取消春节”、“非遗保护”等为例,讲述民俗学研究的“旧俗”与“新学”,解释了为何民俗学曾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遭到取缔,突出了民俗学者对“遗留物”进行定性、定义的功能。附录两篇文章涉及两个核心概念:“生活世界”和“语境”。 很可惜书中并没有对所用概念做出明确的辨析和解释,日常生活、生活世界、民俗生活常常混用,导致困惑。可作为入门读物粗略了解,系统的梳理推荐《终始》。
民俗学也可以很学术 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