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封面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张旭东

出版时间

2013-12-01

ISBN

9787301221723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年中国的独一无二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

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兼职),纽约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评的踪迹》、《纽约书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对话启蒙时代》、《我们时代的写作》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英文)、《中国何处去——当代中国思想论争》(英文)、《在全球化时代反思启蒙》(英文)等。

目录
致谢
访谈:从“现代主义”到“文化政治”(中文版代序)
导论
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
第一部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不下去
与改革时代的现代主义一起看的,这本不如上本精彩
在范式和语言风格上对于前作多有联系,但面对90年代中国跟资本主义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更直接的接触,作者增添了更多基于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89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并未中断且在92年后更加激进地同新自由主义接轨而带来更激烈的社会变化。知识分子也随之丧失了总体性的观察立场和特权的发言地位。在这一情境下,张旭东尤其关注两组力量: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继续批判性地重估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断裂、矛盾与遗产的理论家(比如甘阳、崔之元、汪晖),以及依赖美学形式实验继续勾勒现代化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少数经验、流离失所体验等因素的文学者(王安忆、莫言)。
第一部分关于国家体制和文化场域的梳理,大体上挺不错。虽然作为文化政治实践,拉偏架在所难免。
文本分析部分写得更好~
一知半解 凭着此前对本雅明的阅读稍稍能够get到一点 但仍然时常被长句子所缠绕~喜欢作者对都市文学的分析 mark一下 以后再读
尝试更直接地以政治哲学的方式处理民族主义与文化身份的问题,张老师的好处是对文本的细微洞察,并坚持在理论的普遍性层面翻转到外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中国文学研究争一点话语权,但国内学者越来越少考虑这些)不满足之处,我依然期待能更正面地articulate what is China,而不必时刻与西方现代性对话,“可以做出判断而不仅仅是忍受”
文本解读的部分还是可以看的,第一部分当笑话看看吧
我终于 为了我写的梳理的东西也要满分 建构一种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