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的封面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美] 卡尔·贝克尔

出版时间

2013-08-31

ISBN

978730122895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 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卡尔·贝克尔 (Carl Lotus Becker 1873-194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受业于“边疆史学”代表人物F.J.特纳,为“进步派”史学阵营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者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 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

目录
译者序(何兆武)
序言
第一章 舆论的气候
第二章 自然法与自然界的上帝
第三章 新史学:用前例教哲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贝克尔是个高级黑
重读。发现自己第一次读确实不带脑子。
虽然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毕竟正是我们理性发现的这种局限性.与库恩的思想完全不同,他认为思想上不是革命而是渐变态
启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启蒙拥有“似中世纪”性,而中世纪又有“似古代”性,现代又有“似启蒙”性……无限的回环,如同黑格尔一样,是一个圆圈
3.5星,只能说思想史这个学科二战之后发展太快了
旁征博引。前半段为启蒙哲学家们平反,顺便也算是点出了为何康德写三大批判的一种时代原因;后半段从文艺复兴乃至中世纪末期开始梳理了进步这一观念的发展(原来在但丁那里就已经有一种历史意识了),进步是将基督教位于起源之处的天国和斯多亚主义位于世界之外的天国移植到了后世,而历史的进步就是天国持续不断的降临。
理性的盲目自信,说到底就是圣经启示一类的,和信仰时代一脉相承。而如今,欢迎来到怀疑时代!
感觉作者挺博学的 旁征博引了一堆人名 但这本作为一部著作又没太多独特的思想性 作为个通识读本吧又有点太泛泛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早的缘故 这语言有点怪 内容来讲就是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如何想用道德和理性替代神学和宗教但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 第四章阅读体验感还行 法国大革命宣称的自由平等像宗教一样也是对未来美好期望而已 文中介绍的一个女子的父亲90多岁在法兰西第三共和死去时说“1793年的太阳我终于没再看到你就死了”那里 想起了西面说既已见到了主“可以释放您的仆人安然去世了”呜呜呜 历史还是在向前 国家不过给了一些仿制品安慰民众而已 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光荣口号也丧失了力量 作者说马恩可能是新的社会宗教 继续接替资产阶级革命旧瓶装新酒 不过作者担心集体经济百年内能在西方占主导倒是多虑了
人们习惯于将中世纪称为信仰时代,将18世纪称为理性时代。但卡尔·贝克尔认为18世纪哲学家并不是理性的,他们的理想需要激情与信仰作为根基,而中世纪的信仰者却需要理性作为工具为信仰辩护。18世纪哲学家并没有真正改变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结构,他们只不过是用新的材料重建另一做奥古斯丁的天城。他们虽然表面上反对基督教哲学,质疑上帝的权威,但他们将对上帝的信仰转移到对自然的崇敬上,并力图从自然中推出道德律,但他们宣扬的道德仍然是基督教道德在取消人格化上帝之后,自然理性启示的翻版。对他们而言,自然界像基督教的上帝一样是善的,同时自然界对于理性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世界的罪恶却和伊壁鸠鲁质疑的神学一样无从解释,这种矛盾的张力不仅最终摧毁了基督教,也摧毁了自然理性本身,最终酝酿了雅各宾,也逐步在百年后成就了布尔什维克
非常别开生面的思想史著作。在普遍的历史书写里,18世纪是理性与启蒙光辉彰明的时代,但是贝克尔认为,18世纪相比于接近现代,实质上更接近中世纪的气质。在摧毁了基督教的天城之后,哲学家们面对的是一个失去意义和目的的新世界。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借助新工具来重建秩序,于是自然律成为新的律令,历史的用途是“发现人性的普遍永恒的原则”,而来世则是重新建构社会的重要一环。更荒诞悲哀的是,这也并非人类历史第一遭:“自从15世纪乃至更早一些的时期以来,人文主义者就陶醉于被发现过了的过去,他们用古典文明的黄金取代了伊甸园,正如有基督教的神学家们在他们那时代曾以伊甸园取代了希腊人所想象的黄金时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