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德意志文学简史的封面

德意志文学简史

【德】H. 史腊斐(Heinz Schlaffer)

出版时间

2013-08-29

ISBN

9787301229569

评分

★★★★★
书籍介绍

德意志文学的德意志性是什么?为何将1800年前后的德国文学古典浪漫时期称为德意志文学的黄金时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因茨?史腊斐如一位高明的导游引领读者深入到德意志文学一千二百年的崇山峻岭中。这部史书气象峥嵘、观点犀利独到、文字劲健潇洒,读来酣畅淋漓,是一部简短却不简单的文学史论。2001年在德国出版后,引发了学界热议,至今已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2012年荣获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海因茨·史腊斐(HeinzSchlaffer),1939年生,斯图加特大学德文系荣休教授,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发表专著《神灵之语——诗歌的目的和方法》(2012),《解缚了的文字:尼采的风格及影响》(2007),《文学与知识:美学的形成和语文学认识的产生》(2002),《19世纪的譬喻:<浮士德>第二部》(1989),《审美历史主义研究》(1975)等。因其富有个性和文采的学术写作和文学评论,荣获柏林国家艺术院颁发的亨利希·曼文学奖(2008)以及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2012)。

目录
目录
引言:德意志
第一章:失败的开端
第一节:被遗忘的中世纪
第二节:迟到的近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清丽流畅,简洁明快,重视史论,少做叙述。关于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论述发人深思,18世纪的后起与超越问题上的反复纠缠看出作者卓越的史才。全书翻译很漂亮,闵老师的东北话翻译简直萌cry!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寻文学史的出路吧……
一口气读完。感谢作者,感谢译者。一本精妙的书总是可以串联起整个知识脉络,像被海波轻抚的海葵,微微颤抖着伸出触角,缠绕,延伸,融合成一片。草草总结一下被波及到的触角:奥尔巴赫“摹仿论”中高级文体向低级文体的转变,圣经文学的深渊,中世纪戏剧传教带来的文体分流,直至18世纪达到顶点。库尔提乌斯《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选文中关于“被遗忘的中世纪文学”之忿忿,同样的情感和呼吁也见于《镜子与七巧板》中杨周翰先生的论文。关于法国与德国文学的区别,《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德国的浪漫派一册中有论述,关于斯达尔夫人的《论德国》。主要是这些,至于《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对宗教的看法,萨特《什么是文学》对于散文和诗的区分,黑塞《玻璃球游戏》所描绘的“副刊时代”表露出黄金时代衰落的无力和恐惧可以互文。
"再一次走过记忆古老的绿色小道"
1.短小精悍却高屋建瓴的德语文学史,枯燥乏味的史述少,犀利而深宏的史论多。2.勇气可嘉,既敢于直接探讨战后德语文学界的政治正确/道德说教之风及德国人从此对“德意志性”与民族议题的讳莫如深,更敢于一针见血地揭露“1750年之前不存在德语文学(被遗忘的中世纪&amp;失败的开端几乎未留存在后世至今的集体文学记忆中)”的残酷事实,还敢于重估被建构为丰碑的魏玛古典并直面德语文学史的断裂、近乎永远迟到与保守的本质。3.对德语文学的宗教性内核及其形成机理、德意志文学地理版图的转移、德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不够受欢迎的原因、德语文学黄金时期的母题与内外在特质等都有精当而发人深思的论述。4.翻译文笔极佳,是少有的令人击节赞叹的学术著作译本。5.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译者注释中有少量错误,另全书只适于有德语文学背景知识的读者。
这哪里是德意志文学史,这简直是吐槽德意志文学史
语言的发展确实是引领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但是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一部文学史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去阅读作品,而不是本末倒置,以文学史代替文学本身。
简明精到,极具个性的文学史。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平面式地阐述德意志文学的发展历程,而是以审美标准为核心基准,追根求源,展现德语文学两次世界性高峰背后的整体历史结构和深层次动因,即“为什么”和“怎么来”。对于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断裂、承续和发展问题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脉络清晰,以歌德一代和卡夫卡一代为关键串起了文学史,中古德语文学和意大利文学在面对同样的情况,却走向了相反的情况,中古德语文学湮灭无闻,意大利文学却有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经典作家。缺乏经典的德意志文学还是为世界文学贡献了艺术家和愚人形象,这成为连接流浪汉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关键。歌德的浮士德会老,歌德笔下的威廉•麦斯特也会不再受漫游规定的限制,这和青春的德国形象迥然不同
厉害哦
翻译很好,看了会发现自己还是知道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