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的封面

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

(法)朱利安

出版时间

2013-12-01

ISBN

978730123360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探讨了成功与效力在根本思维方式上的中西差异,把中国的《老子》、《孙子》、《鬼谷子》和《韩非子》等,与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君主论》、《战争论》中对功效概念的理解加以对照;通过探究两个文明的形而上学预设,解释了它们在战争、政治和外交行为模式上的分歧。

西方的功效模式从古希腊关于行为的概念承袭而来,追求通过意志性的主动行动直接到达预期目的。而中国模式则倾向于评估在特定情势中的力,然后通过非主动来转化它,依靠事物自己的“势”使功效自动发生。

朱利安在书中展示了中西方两种不同功效策略在若干领域中的开展情况。

朱利安,又译为余莲或于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及哲学家,出生于1951年。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国际哲学院院长、当代思想研究院院长、法国大学协会资深会员。2010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 古典文学及美 学理论)、跨文化研究。

数十年来,朱利安累积的大量著作,已成为世界各地争相讨论的对象。他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解读,重新发掘西方哲学的“未思”,进而开拓一个未来哲学的道路,这个思想线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主要著作有《淡之颂》《迂回与直进》《大象无形》《默化》《生之哲学》等二十余部,作品被译为二十五国以上文字。

译者林志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文学艺术语言体系研究博士,目前为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专任教授,台湾大学兼任教授,曾三度受邀至巴黎第七大学担任访...

(展开全部)

目录
如何使得间距发挥效用?(代译序)林志明/
敬告读者/
写作目标与文献版本/
第一章将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第二章或者,乘势而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主虚尚变,借情势默化
「中国人比较相信转化的内在性,而不是行动的超越性:我们看不出自己在变老,我们看不到河流挖空河床,但是因为有这些不可察觉的发展,才会有风景和生命的现实。」
虽然对东、西方思想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仍很有启发性,尤其是第八章末尾关于西方宗教性中“不可见力量”在东方或老子的理论中归于“内在的底蕴”(a fund of immanence),很有意思。
看完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功效》,在中国道德经、中庸、孙子兵法、易经和鬼谷子构成的东方体系和西方认知世界的塑模、英雄主义行动、道成肉身之间拉开一个间距,从而把势、虚位以待、旁敲侧击、知风之自等导入,从而开采一片西方中东方的天地。
四星半,不如时间那本精彩,但是也不乏启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原来具有极大的褒义。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自己做事的方法和看法。
欧洲是“目标-结果”模式。于“目标”而言,需要对超越性的直观把握,对“结果”而言需要自我立法,并通过“明智”达成结果。整个过程需要充满意志力的自我。中国则是“条件-结果”的模式。需要自我澄澈,以期所欲与大化流行相合,从而能够以“无为”的方式,“非对象性”地介入(又非介入)世界,即可实现“无不为”。在此过程中需要的不是西方式矢志不渝的意志,而是耐心等待,等待介入时机的到来,等待结果的自然呈现。道家的“虚”恰恰保证了世界的自我涌现,这为“等待”“时机”的有效性提供了保证。这种在事物生发之初就融入的方法,使得不必在物已然显现之后强加改变所引致的张力。就处世而言,此法可以不断地“迫使”周遭之人“自我涌现”,但自我却由于在“上游”融入,所以能够处于“晦暗”之中。故中国之法不仅指向了超越性,也保证了结果
能把中国思想分析成这个程度算挺不错了,算是比较了解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