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的封面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

劳东燕

出版时间

2015-10-31

ISBN

9787301263327

评分

★★★★★
书籍介绍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以20世纪中期以来刑法体系所经历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具有的意义与影响,具体来讲是以风险社会为背景的刑法理论来进行研究。本书以试图全面清理与探讨现代社会的风险社会性质对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及后果为立足点,说理透彻,专业性很强。本书特别关注刑法中相关理论与原则的流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与学术价值,既适于有意在刑法领域继续深造的法学院校的学生研读,也适合于法学研究人员阅读,同时对刑法学者们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风险刑法的话题为我国刑法学界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各类产品责任事故(尤其是食品、药品与机动车)、环境污染事故与恐怖主义事件,这些人为的新型风险不同于传统风险的特性,其波及范围与引起恐慌的程度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尽管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物质短缺的分配冲突,发展仍构成社会的主旋律,但发展的趋势正使我们置身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之中,迫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西方社会已经面临的诸多同质性或同源性的问题。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为清华大学著名青年刑法学者劳东燕老师的专论,本书上篇旨在从宏观层面全面勾勒与描绘刑法体系所经历的重要变动,分析这些变动具有的共同本质,并力图揭示促成这些变动的社会原因;下篇做的是专题性的探讨,通过由因果关系、故意、危害、不法、罪责、违法性认识等基本概念或制度切入,单线梳理其在风险社会中所经历的演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后果。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为约稿作品,旨在陆续推出一些国内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法律学者的优秀作品。

劳东燕,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992-1996 华东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99-2004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硕博连读)。主要著作:《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

目录
导 论
一、 以风险社会为背景的刑法理论研究
二、 在描述与批判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
三、 本书的基本立场与具体内容
上篇: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的宏观思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为了案例分析匆匆阅读过其中的因果关系部分。 上篇介绍了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秩序与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新的危险源产生,技术性风险扩散,人们开始通过制度构建来降低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刑法体系发生了演变,刑法理论危机出现、法益论发生流变与困境、刑事责任发生结构性嬗变以及教义学理论产生隐藏重构。对此,作者在预防刑法对自由刑法全面侵蚀、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进路与立场以及预防刑法内在危险的制约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下篇则对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主观故意、犯罪形态、不法论的主客观之争、罪责论、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展开。
本菜鸡真的读起来很吃力,但还是能感受到劳老师宏大的叙事和细致的剖析,人文情怀和理性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刑修(十一)》的出台已经充分证明了劳老师的前瞻性。
太过专业,流着泪读完。替劳东燕老师大喊一声:自由主义万岁!
风险-安全-一般预防-犯罪论体系的隐蔽重构。对“风险社会”和刑法/刑罚功能的关注,展现了作者超越一般法教义学的视野乃至情怀;下篇主体内容对英美和德日理论的学术史梳理也相当扎实。但思想到思想的写法,使得对变迁的论述难免落入“辉格史学”的陷阱。整本书做到了“批判”,第五章部分做到了“改造”(个人最喜欢的一章),但未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期待能有更多进展。
功能主义转向与刑法的工具化消解了对刑法的启蒙想象。如何直面其中的张力,值得思考。
看完眼界大开
刑法转型的问题毋宁说是世界现代性危机在刑法位面上的展现。具体主要表现为处罚范围从各个向度膨胀(国家施展其“规范优势”):刑事政策影响力,疫学因果关系,故意认识范围的行为本位导向,罪责分析的要素拆分模式,危害性原则大反转,不法吞并了主观要素(可责的着手时点前移),责任则退隐于客观化。但,唯有违法性认识进行小小限缩,反而更揭露出变革之本质:人从“强而智”变为“弱而愚”的默认状态,个体让位于社会功能,系统随之从自由转向安全,特殊转向一般,价值转向技术。所有概念究底都有政治意味,一切摩登法律困境其实都是古典人性的退潮。但“刑法意义上的刑法”理想破产,生活却得继续,烟消云散之后怎样。社会法学与教义学并行,整体宏大,局部勾连,部分具体罪名分析也极精彩//20220616昨天读了两百页,今天召唤出了作者
劳东燕,
我的毕业论文要感谢劳东燕老师和她的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