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西印哲学导论的封面

中西印哲学导论

张祥龙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301329146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张祥龙

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为现象学、儒家哲学、比较哲学,已出版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当代西方哲学笔记》《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复见天地心》《家与孝》等。

目录
序001
开讲辞003
章什么是哲学?
第二章西方哲学的诞生和希腊哲学家
第三章语言塑造哲学,东方哲学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长寿啊
课程讲义,可以一看。
1. 在西方哲人看来,虚幻感之所以产生就在于这个世界是流动变化的,因而要去找到一些不流动、不变化的东西来对抗虚幻。所以,西方哲学在存在论上的基本取向,就是要努力找到绝对不变的真实存在。2. 中国哲学认可变化不可避免,变化本身就是那个终极的实在,所以,中国哲学从来没有尝试去寻找一个绝对确定的始点。在中国哲人看来,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虚幻感,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各种变化里面精微的结构。3. 婆罗门教里面最高的境界,就是“梵我一如”,也就是突破了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界线,放弃了各种名相,让自我、大我和梵达到合一的状态。
瑕不掩瑜。颇受教益和启发。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泰苏之父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基本上打开就可以一直看到尾~
好书
妙不可言!
在本书中,张先生展现的更多还是哲人的眼光,而非学者的手段,作不同思想之间的引申对比时,间有“目光如炬,烁破四天下”的感觉,颇见精彩。但以张先生思想的老成,推原儒家立论根本,仍然充满了对于亲缘之爱的园园牧歌式的想象,并不见得比神爱世人的鼓吹更具真实性,大抵也不过是一种思想的创制,是以想当然为出发点而非以实然为出发点。因此,在关于伦理及政治的两章中,便成操新鲜之话语,作陈腐之议论,比之清末诸儒,更见保守。总体评价,半本好书。
最好的哲学导论,生动清晰又有个人风格。“边缘”和“生成性”是贯穿全书、令我脑根松动的两个词。西哲的数理逻辑、二元模式,与中印不可道之道(变幻无穷),形成鲜明的东西对比,而中国哲学又比印度的空灵多了现世的探索。读完这本意识到,自己读中国古代经典还是太欠缺了,许多非直线式的精妙智慧对人生还是很有路径意义的。补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