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史学经学与思想的封面

史学经学与思想

刘家和

出版时间

2005-01-01

ISBN

97873030718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关于“史学”、“经学”、“思想”这三方面所作的文章。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在理论问题的探讨,如比较研究与世界势力、中国传统史学等。第二部分重在经学极其与史学的关系的探讨。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与思想史背景有关的文章,如殷周关系研究、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儒家孝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化等。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一、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的关系

三、关于历史比较研究的限度问题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

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

四、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

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

一、关于史学的致用

二、关于史学的求真

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一、司马迁对于历史上的变的论述

二、司马迁对历史上的常的论述

三、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一、弁言——略说“历史理性”

二、以人心为背景的历史理性的曙光(正)

三、与人心疏离的历史理性的无情化(反)

四、天人合一的历史理性的有情有理化(合)

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

一、史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分合中所显现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史学与经学的关系

三、史学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学术中处于不同地位之原因

关于通史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一些可能与“通史”有关的西方词语和中文里的“通史”之异同

三、“普世史”与“通史”两种史学传统试析

四、通史体例与通史精神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

一、引言

二、关于理氏译注《书经》的思想

三、对理氏《书经》和《竹书纪年》的翻译之讨论

四、结语

引用书目

理雅各英译《书经》《竹书纪年》的文献考证

引言

一、关于《古文尚书》真伪及有关文献的问题

二、关于《竹书纪年》流传与真伪的问题

结语

理雅各英译《春秋》及《左传》

一、理雅各译《春秋》经兼收《左传》

二、理氏依照中国传统以《春秋》为经,但又对之深致怀疑与不满

三、理氏否定《春秋》、同时却肯定《左传》

四、论理氏关于《春秋》和《左传》的见解

五、理氏对于《春秋》《左传》的译文

理雅各与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的异同

一、理雅各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

二、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

三、理雅各与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的异同

《春秋三传》与其底本《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三、关于《春秋三传》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的异同

孟子和儒家经传

一、孟子称引《诗》《书》、述孔子之意的时代特点

二、孟子对构成儒家经典系统的贡献

三、孟子对以“传”传“经”传统的贡献

四、孟子的述经与~_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

一、清儒对于杜注的批评

二、杜注优点非清儒批评可掩

关于殷周的关系

一、周人对殷周关系的转变所作的解释

二、春秋时代末叶至清代学者对殷周关系的研究

三、20世纪以来关于殷周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二重证据研究法的几点个人体会

引用书目

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

二、问题的提出

二、商周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

三、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成长

儒家孝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化

一、儒家孝道的渊源

二、儒家的孝学说

三、《孝经》和孝道在汉代的盛行

关于战国时期的性恶说

一、战国早、中期人性恶的思想的萌生

二、关于荀子的性恶说

三、韩非子的性恶说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一、“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释义

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

三、《左传》中的民本思想

四、《左传》中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

二、董仲舒天人合一体系中的“大一统”思想

三、何休的“三科九旨”与“大一统”

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

一、关于世愈乱而文愈治的问题

二、关于实与而名不与的问题

后记

刘家和,男,1928年12月20日生,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无党派人士,教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任教授。曾多次出国讲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主要有:1986年3月至5月,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历史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匹兹堡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1998年7月至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刘家和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先秦秦汉史研究,对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作了长...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一般。
草草翻过,未深读。中有理雅各论文数篇。
四日读毕。全书分史学经学和思想三端,但各段之间又互有联系,既有内在思想的联系,也有大段语句的重复...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可以说是“大一统”或者“通史眼光”或者“普世史”眼光,他没有把要论述的内容单独放在一个平面讲述,而是放在世界平面相对照,例如讲通史那段,和古希腊与印度的学术传统相对比,然后得出观点,论证结论新意不大,但论证过程非常好,这应该也是作者从事世界史学习带来的优势。我收获犹大的一点在于里面多处出现的殷周之变后周人思想的变化,正好和刚刚所读的许倬云西周史的部分结论相映衬。
前部分为中西史学观念的比较,喜欢后半的经学部分。
论文集,有对世界史学的横向比较,包括对历史理性概念与特征的提出;但不论是史学、经学或思想,其论皆失之过浅,而缺乏更深度的讨论。
特别是大一统那篇,写作标杆了属于
现在能够理解刘家和先生的很多学术选择,他太在意中西比较这个议题了,太在意要从西方学术圈里争夺话语权了。当然,我相信未来的学者肯定会在这个议题上超过刘先生很多,但是,刘先生毕竟已经是他那个时代做得最好的学者了。
读了其中数篇,总体来说很不错,不过总觉得差了一点味道,读起来没有那种感觉。而开头的几篇论文很符合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