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史诗剧的封面

论史诗剧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出版时间

2015-07-15

ISBN

9787303183982

评分

★★★★★
书籍介绍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国内学界对布莱希特的译介,几乎都集中在其戏剧作品方面,实则,布莱希特在成为戏剧家之前,是一位知名的剧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的“陌生化效果”和“史诗剧理论”,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戏剧完美结合的戏剧方法,影响西方戏剧理论界、民国以降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界以至今日,本书正是收录国内未有译介的布莱希特论史诗剧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是如何建立而成的。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文论家、诗人,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受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在苏黎世的旅馆,见到了本雅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接触、思考中国古典文化、中国戏曲思想。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于柏林。

目录
序:“Episches Theater”的汉译名问题(陈奇佳)
与布莱希特的对话
我们不该废除美学吗?
史诗剧及其难点
一则关于表演的对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3.5 “现代戏剧是史诗剧”一文最佳。书中很多句子读不通。
真正的革新,在於打破思維慣性,在無窮的“變”中免於“死”。停止思考和停滯成長,就是僵化,就是死亡。
校对起来很不容易
这个翻译真的太对不起布莱希特了,读到一半放弃了。就硬翻,谬误之处甚多,比起来耿一伟良心的多。换版本读了。
拿到手,才发现是从英译本中择取了一些翻译,而且译者太多,水平参差不齐,对照英译,错误还不少。哎……不知另几本如何。
选文来自Willett1957年的Brecht on Theatre,注释和编年都是从英文选集翻译的。不过有些术语翻译的很奇怪,我想不到为什么会把gest翻译成“冒险活动”,布莱希特这个词明明是“姿态”(拉丁Gestus、德语Haltung)的意思。
编得有些零散了
孙萌的翻译是灾难性的差,有些段落甚至不如机翻便于理解。文论选择的逻辑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似乎以一种目的论对布莱希特流亡前的文论进行选择。我的建议是:不如读英译版。
為什麼反面主人公比正面英雄更有趣?布萊希特說:因為它是批判地加以表現的。即便在一般戲劇中,人們表演壞人往往也無可避免地羼人了些許批判成分,結果反比感情與共的正面人物更生動可看。從這裡布萊希特想證明一點:「批判」和「有趣」之間有聯結性,加入主觀思想、 保持理性判斷會引來更大的藝術趣味。 當然,他自己的做法比一般戲劇表現反面人物要徹底、主動得多了。演員的態度不是暗暗流露,而是故意通過與角色相分裂的動作表現出來。布萊希特主張,演員主要以三種輔助手段來達到這種間離效果,一是採用第三人稱敘述,二是語詞間採用過去時態,三是兼讀舞合指示和有關說明。這中間,第三人稱是為了保持旁觀式的敘述態度。過去時態是為了保持歷史學家談歷史式的冷靜態度。演員明明知道劇情結局而又裝作不知道是虛偽的,因而應該採用回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