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的封面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出版时间

2015-07-14

ISBN

9787303184248

评分

★★★★★
书籍介绍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文论家、诗人,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受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在苏黎世的旅馆,见到了本雅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接触、思考中国古典文化、中国戏曲思想。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于柏林。

目录
序:异质文明的对话(张黎)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
简述产生陌生化效果的表演艺术新技巧
间离方法的产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国戏曲演员在表演时,除了围绕他的三堵墙之外,并不存在第四堵墙。他使人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他的表演在被人观看。这种表演立即背离了欧洲舞台上的一种特定的幻觉。观众作为观察者对舞台上实际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产生视而不见的幻觉。欧洲舞台上已经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丰富的技巧,把演员隐藏在四堵墙中,而各种场面安排又让观众看清楚,这种技巧就显得多余了。中国戏曲演员总是选择一个最能向观众表现自己的位置,就像卖艺人一般。”
罗兰巴特写得也太好了
革命性、问题意识、introduction。
解答了我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的疑惑
很有趣的是,在一本著者名为布莱希特的作品集里,标题、作品简介和版权页只字不提罗兰·巴特,然而后者的文章占据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为何这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整体评分都不太好,由此可见。但不得不说,书中收录的部分布莱希特短文(关于间离方法、陌生化效果、史诗剧和中国戏剧)和罗兰·巴特论布莱希特的文章(关于间离、震颤、符号学和话语)相当精彩,值得一读。
布莱希特的想法在一百年后没什么新鲜的,但对德欧戏剧史的影响正拗口拗口
补 特别牛逼
读得好吃力
呃,我有时废话连篇,可能就是以前这种东西读多了。
敘事體戲劇在表演上的基本特徵是追求間離效果,或曰 「陌生化效果」、「破除幻覺的手法」。 布萊希特為了免使觀眾與角色的感情混合,要求演員在感情上與角色保持距離。為了產生間離效果,演員必須把他學到的能使觀眾對他塑造的形象產生感情一致的東西都放棄掉。如果不打算讓他的觀眾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處在迷醉狀態。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徹底地轉化為角色……但這不是意味著:如果他要塑造熱情的人,自己必須冷酷。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徹底地成為他的角色的感情,為的也是使觀眾的感情不是完全徹底地成為角色的感情。觀眾必須有充分的主動自由。在布萊希特看來,演員完全變成角色,一是非常困難,二是沒有必要。他說,「要求—個演員每天晚上連線不斷地創造出某些真實感是很困難、很吃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