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山海故人的封面

山海故人

谢湜

出版时间

2020-08-31

ISBN

978730326190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中国东南近海海域,特别是浙江、福建沿海,群岛和列岛星罗棋布,孤屿岛礁离散不一,半岛与港湾形态各异,整体上联缀成一串与大陆若即若离、蜿蜒漫长的链状的岛屿,这既是东南沿海人群长期从事海上经济活动、并通过不断迁移和互相接触形成的文化区域,也是历史上连接中国内地与东亚海域的重要贸易纽带。从宋元到明清,王朝海疆经略的转变对东南中国海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以岛述史,尝试串起东南沿海社会的历史之链。

谢湜,中山大学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明清史、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刊物《历史人类学学刊》主任编委。著有《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岛链 1
讨海为生3
岛即是山15
山海之间34
舟山5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浅入深出,后半段方法论显露出来的时候很迷人。
东南海岛历史变迁背后是明清时期国家海洋政策的转变。明初海岛的弃守,与元明之际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的变迁密切相关,此后明朝对于海岛的态度长期游移于弃与守之间。明清之交,东南海岛长期被反清势力盘踞,为对抗海上敌对力量的威胁,清政府长期实行迁海政策。直到康熙开海后,清政府逐步恢复了对舟山、玉环等海岛的行政管理。地方官员顺应了当地既有的格局,在重建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采取了较为弹性的措施。地方精英则通过重构集体记忆等方式,借助国家的权威确认其移民权利的合法性。然而仍有南田等岛屿因高度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土地的长期迁弃和封禁使官府感到棘手,故长期采取封禁政策。雍乾时期当地官员多次提出解禁,但均因治理成本问题被驳回。鸦片战争爆发后,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海岛问题被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最终被纳入地方行政之中
将整个江浙闽粤归为海的角度的确有意思,山海是相对的。史料的确不太好处理,明代没有纳入官方叙事的东西清代开始扩写纳入,只能作为部分信仰部分士绅权力伸张讨论,很难定论有些记载事件是否真实发生。整体读完感觉偏结构化的制度史,关于展复这一进程在不同地点因海上地理位置和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算是进入一个体系内部寻找三个典范进行差异对比。史料局限不够社会史,从绅民、疍民、渔夫或垦殖农民的角度记载太少,也没有相关谱谍或者诉讼档案。看下来从长期角度看向外拓殖的海岸线和岛屿、造船和管理制度、私盐煎煮贩卖与船、农垦技术与人口、渔业贡赋与人群、南北海上信仰差异对比这些都可以深入。
一本不错的讨论海疆与海岛社会的小书。作者深受华南学派的影响,很好地揭示出了陆、岛在明清时期的复杂关系。从传统陆地政权来看,海岛即是“边缘”,很难实现编户齐民,也就无甚价值,故而封禁为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政策最终还是被舍弃。这也是“疆域型国家”向“领土(海)型国家”转型的必然结果。
玉环篇有的没的很空洞,喜欢南田,要去走走
家乡的海域熟悉且陌生,很多时候自己也甚是不了解生长地的历史文化。单个方志呆板无趣,但作者也通过其他文献的补充,为海疆寻找到变迁的故事,虽然没有达到关于社会特殊性追寻的目的,但是也有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面貌。 (在“重要性”与“学年论文”的大棒挥舞下,近代史学习支离破碎,在档案馆里淘着边角料,很多时候也忘记了自己究竟喜欢的是什么。
和同系列丛书比起来算是对非相关领域研究者不太友好的一本,但应该不是主题太过深奥——海疆社会近几年本来就是学术&社会热点,关于海上人群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国家的关系也已经有不少论述,因此读起来云里雾里可能更多要归因于作者的叙述,比如说把研究缘起和方法论放到最后一章的操作,直接导致对前面“三座岛”历史考察如同海疆编年史一般很难让读者抓住重点。这种情况下,陈春声老师的序确实救命了。
明清之际东南沿海海岛的历史变迁 海盗猖獗,海岛被禁止,远离政治,又和政治统治相连,以及海岛人民生活的不容易。 @2021-05-10 20:15:11 @2021-09-12 13:41:22
经典作品。
扼。。。。。题目好大 实际也就只有一半篇目在讲浙江的岛 还都是搬运史料 是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