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绘画中的世界观的封面

绘画中的世界观

[美]迈耶·夏皮罗

出版时间

2020-08-31

ISBN

9787305211843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

+++++++++++

我们会怀念他那包罗万象的心灵,正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的说法那样:“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们重建出来。”——David Shapiro

夏皮罗先生是这个世纪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史家。——Michael Kimmelman

++++++++++++

++++++++++++

★在欧美艺术史上,夏皮罗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独特远不止是博闻强记、包罗万象的学问,不止是他那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风范,更在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夏皮罗几乎从未写过一本大部头的书,但他的讲座和论文赢得了几代读者,他的写作总是那么观点清晰,简要而精彩,极具启发意义。

★“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重建出来。”

★辑录的文章涉及主题广泛,写作时间上更是跨越40年之久,从中我们得以见证夏皮罗始终如一的坚守:艺术家的自由,以及艺术与社会的融合。

★书中还有大量精美图片,和夏皮罗的阐释互为呼应,异常精彩。

关于作者

迈耶•夏皮罗 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研究涵盖了古代晚期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世纪艺术,以及他毕生最为关注的现代艺术。在他所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曾有一句流行话:“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重建出来。”这位渊博深邃的艺术写作者对于一件事情深信不疑,那就是艺术的智性(the intelligence of art):它有关于设计、运思、对艺术家主体能力的确认,对艺术创作中解决方案的探索,以及对最终决定了这些方案的主导与附属元素背后的权力和社会关系的剖析。总之,艺术绝非纯感觉之物,它是精神对物质的构型,是艺术家人格的表征,也是时代的症状。

+++++++++++

关于译者

高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艺术史论与美学。代表作有《论图像装置性元素的指意潜能》《物的凝视:论审美静观的宗教性起源》等...

(展开全部)

目录
1/ 前言/莉莲•米尔格拉姆•夏皮罗
第一部分 绘画中的哲学
3/ 绘画中的哲学与世界观
68/ 塞尚与哲学家
第二部分 艺术与社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谈不上是论文,夏皮罗的随笔集。
哲学、艺术家责任两部分尤为精彩,让人领略雄文如何写成:充分的材料、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证——哪怕显得学究,或是要批驳“艺术统一人类”这种共识。夏皮罗显然有马左倾向,关注阶级,但一定程度上超越物质意识二元论,强调艺术与社会观念的综合作用,比如散步背后是城镇化和中产闲暇(与脱胎于前现代的parade相对)。他观察到理性化构建和个人表现自我的两极趋势,构成现代艺术流变的动力,因此与委托订件的绘画传统不同,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性张力,形式与根植于社会规范的原初功用开始剥离,比如绘画(私人化)与广告(廉价复制)、建筑(工程化)的分化,这里已触及后现代对图像的批判。夏皮罗透过艺术评论,展现知识分子的介入:思考20世纪。既有对俄国革命艺术的分析(统治功用与庸俗品味),也有对海德格的回应(塞尚之“生活可怖”)
梁师赠书,但恕我能力有限基本没看懂。。
是夏皮罗的演说与未刊稿,与《现代艺术》和《艺术的理论与哲学》相通。花了不少篇幅论述社会主义艺术和革命艺术,写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文章不乏时代烙印。1960年的文章里,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只要10万美元?又,“游行”与“散步”的比喻很精当。
私以为夏没有后人克拉克的机敏狡黠,却又醉心于学潘、贡等人在经验基础上论证先验的风格传统,这诸多艺术形式在他那里总被视作形而上学的庸附,抑或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心理征象。追究起来,竟是为了掩盖自己社会左翼的偏激抱负。脱粉了。(大概知道Vienna school reader为什么把夏皮罗放最后一个)
不错
第二部分选读
虽然我们所认同的高端品味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具有欣赏力和理解力,但实际上参与艺术活动并不以能够欣赏艺术为前提。艺术活动也许自古至今就是社交的一种手段,他们是有权有势、有钱有闲之人用来彰显自己的玩具。它之所以显得高大上,也只是因为它昂贵而无用,但这些昂贵又无用之物又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消遣得起——于是艺术因消遣它们的人而高贵。 因此高雅从来不是形容具有艺术精神的人比如工匠或艺术从业者的;这个雅所陈述的对象实际是指艺术空间中的享受活动(而非审美活动),更通俗地说,是指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凝聚了劳动力但毫无实用性之物的行为。无论是贵妇的召开沙龙,还是大众去听音乐会,欣赏艺术都不是主要目的,它更像是一种社交需求,是文明所需要的活动。而反过来,艺术也因这样的活动而变得高贵和奢侈化。
去年在高压氧舱读了这本书。虽语言简练,但阅读仍有些难度,观点精彩,有启发意义。时间跨度大、内容包罗万象,艺术家对艺术的实践与探索,既是自由的,亦在社会生活的结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