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的封面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徐雁平

出版时间

2021-01-01

ISBN

9787305238260

评分

★★★★★
书籍介绍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专论清代之文献文化,其基本思路是关注社会中层与底层,尤其是区域社会的“书群”,以体现清代文献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本卷强调,文献文化史要研究“动态的文献”或者有“社会情缘的文献”,具体而言,是既要关注文献的内容与物质形态呈现(如家集、新学书籍、日记等新文献形态),关注文献之著述、编辑、刊印、流通、阅读等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所牵涉的行为动机,又要关注所关联的环节与人群之间的互动,如关注抄书、藏书题跋、石印等环节以及书估、女性读者等人群,通过对零散材料的搜集与整合,提炼问题,展开深入而有新意的探讨。

徐雁平,男,1968年11月生,湖北浠水人, 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留中文系任教至 今,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研究学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清代文学与文化,清代文献学。

目录
绪论
一、清代文献文化史的“社会情缘”、特色问题及驱动力
二、“群”的突出与“眼光向下”的梳理整合
三、各章概要及思路
第一章 书估与清帝国书籍的流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扎实。
属于是国内研究书籍史的头部佳作之一了,结合西方理论的同时,有自己关于中国书籍史特有情况的反思。但是本书的叙述手法以及论述模式中文系味道太重,虽然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学参考,本书确不是一本史学著作
资料性覆盖分析的论文集,结语里整体史的梦想,确如斯言,仅仅是梦想。 明清书籍流转中的湖州书商-黄金台/管庭芬日记-明清家集所见作为创造的明清宗族
前排~此书聚焦于文献文化史系列研究中的清代话题,将西方书籍史视角与中国文献学传统相融合,重新审视了清代书籍与文学、学术发展的关联、互动,材料丰富,多有发明,好厚好厚的,问题当然也很明显——贵啊
对写论文及想问题均有很多启发。其中最喜欢写管庭芬和黄金台日记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统计得出许多有意思的结论。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有点散,之后再读能看出一些整体的感觉,譬如好几章都涉及到对清代“书籍共享群体”的思考。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推荐!
清代砖头➕1
借用原文来描述读后感:脑界不能复闭。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韦胤宗、尧育飞等人的书评已有揭示。一是材料问题,虽有日记文献的发掘,但日记本身的问题与其他文献的相对不足就不可避免。二是各章之间的关系问题。韦胤宗认为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联系。读来确有此感,清代书籍世界的诸多面向虽然历历在目,但终究是不同时期的论文结集,不免散乱。
惊于作者的阅读量与知识面,涉及清代书籍史的几个有趣的面,提出的观点也很有参考价值,是学习的范本。
问题意识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