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性差异的伦理学的封面

性差异的伦理学

[法]露西·伊利格瑞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305252044

评分

★★★★★
书籍介绍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领军人物

◆深入推进女性主义与形上学批判的对话

◆策动爱欲伦理,达成男人女人的共通解放

◆神用肉身来爱我,爱人的手靠过来了

···

【内容简介】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 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二”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

【名人推荐】

据我所知,伊利格瑞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对哲学史做了最有力的女性主义解读。她以极具批判性的锐气投入哲学正典之中,“拟仿”诸位大师,并揭露他们对于女人性的抹除/建构。伊氏治学讲究,且极为博学,其文本不仅将哲学改写为女性主义读本,还建立了最具哲学意味的女性主义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

···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巨匠、波伏娃之后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作者伊利格瑞多与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西苏(Hélène Cixous)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三巨头”(holy trinity)。她被巴特勒誉为“可能是我所阅读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中最精通哲学之人”。她的作品极其原创性与批判性,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女性主义学者。

◆“性差异”作为两性解放的重要动力

20世纪以来,以人权、平等为根基的妇女解放运动硕果累累,伊利格瑞一方面持续关怀两性平权,另一方面着重思考差异的可能性。她深信女性身体之独特性;坚持从本体层面思考性差异,以此推翻传统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本书不仅体现了她广博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展露出她勇于挑战父权传统的基进本色。

◆新爱欲伦理的重要读本

伊利格瑞在书中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知名学者张念倾情翻译并作专文导读

译文精心打磨,语言优美流畅,极力还原伊利格瑞诗意动人的写作风格。

◆封面再现欧姬芙名作、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

幸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封面画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名作《黑色鸢尾花》,以此映照伊利格瑞笔下理想的亲密爱侣:在轻抚和缠绕中以“二”去爱。小32开瘦长本精巧便携,护封特选绵柔艺术纸,尽享柔软舒适的阅读体验。

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1930—),法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也是一位横跨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等不同学科的思想家,曾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任哲学研究主任。主要著作另有《他者女人的窥镜》《此性非一》《东西方之间》等。

【译者简介】

张念 ,女性主义理 论家,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理论、政治哲学与文化批评。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女人的理想国》《持不同性见者》等作品,另有新作《阿伦特:政治的本原》。

目录
译者导读
英译者前言
前言
性差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想读,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行文非常差,洞见偶尔才有。伊利格瑞有力的地方首先是对女性的封套性和随之而来的自我弥散和折叠的分析,但她的解决方案品位糟糕:仅仅是将封套和物体之间的空隙绝对化,这样做并没有真正发掘出男性的容器性,相反只是把女性的一半给男性化了,即她原先在自身中有终极空间和原初空间的冲突,现在却在新的终极空间中(尽管这另一半液体-间隙本来就是她的)享用自己的皮肤和身体(穿透转变为爱抚),这个空间被称作爱,即朝向超越性(物的坚实性,儿子和上帝)但不触及它的敞开-延宕,庸俗的他者哲学。她并没有真的忠于“两”性,而总需要距离和斡旋的观念论地带,圣灵-天使的无性。因此她也没有理解梅洛-庞蒂在诸领域之间发现的直接嵌入关系,说“梅洛-庞蒂所说的这种重叠和交错忽略了感官的介质,忽略肉身的粘汁”、甚至“唯我论”,着实可笑。
[1] 差异性:最初的相遇,也是互不适应,但充满惊奇。惊奇不会将对方作为客体来占有、缩减,这种激情没有对立面。不去改变,没有磨合,差异本身会带来一次次邂逅。所以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2] 空间性:爱是一种间隔,一个相遇的处所。爱不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人只能置身爱中,无法将爱作为扬弃的媒介,进行超越性的筹划。爱本身具有神性,可以接近,不可占有,类似的还有生殖,孩子也不为父母所占有。 [3] 有限性:一种有限性来自死亡,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人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另一种有限性来自于爱,伊利格瑞说的是“向爱而生”。man不具有超越性,爱中欲求的不是主体,不是主体的他者,而是(脆弱的、有限的)他者,是他者的他者。 [4] 创造性:创造一种爱,并没有放弃对伦理的敬重。
每个人无形之中都在自我的统一性中循环,所以看见的别人其实都是幻想出的自我的一部分。这种单一循环,在偶遇邂逅的时候,会出现一次交锋。因为两个人互相朝着对方幻想出了一个自我,两个自我还没统一连接在一起,差异性还很大,却又要展开差异性的融合。 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理是差异性,而非单一性。男性为什么单一,因为生理结构使之集中精力血液于一点。女性的月经和胎儿都是有种外来差异的感受,这种不断接纳和分离的差异感,确定了女性的思路不是柏拉图理性主义,而是一种多元。这种多元的思维,很难获得。 大部分单一思维的人看到多元思维的人就会感觉恐惧。就像一头人看到多头怪一样。
温和的女性主义者注定在寻求激烈对抗来证明自身的环境中不会热门,但其实也许这才是最终的认识和发展之路。封面很点睛之笔。
跟哲学搞在一起就看不太懂了 以后再看
确实读不懂,感觉按照诗歌来读会比按照哲学来读体验更好,这种写作…其实很不哲学,至少很不logos
年度最佳之一,跨越槛界
2022-B-030
总觉得翻译非常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