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宋代政治史的封面

宋代政治史

何忠礼

出版时间

2007-05-31

ISBN

978730805310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政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复杂性著称。从科举制度到中央集权,从士大夫政治到党争,宋代政治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深入探讨。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宋代政治世界。
作者简介
何忠礼,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者,1938年生。196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师从陈乐素、徐规教授攻读宋代史研究生。曾任浙江省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广岛大学文学部非常勤讲师。著有《宋史选举志补正》、《南宋史稿》等,发表百余篇论文,曾获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现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理由
《宋代政治史》一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系统梳理了宋代的政治发展脉络,展现了宋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宋代政治的基本框架,还深入探讨了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宋代的政治面貌。
适合哪些人读
对宋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
对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绪言第一章 北宋的建立与宋初政治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 一、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 二、统一全国的方针及统一经过 第二节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在中央,分散宰相事权 二、在地方,收取州郡权力 三、收兵权,防止武人势力的崛起 四、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五、改革科举制度,收回取士之权 六、重视法制建设 七、对农民起义的防范 八、对宗室和外戚的防范 九、对宦官的防范 第三节 “金匮之盟”与赵普其人 一、所谓“金匮之盟” 二、赵普与宋初政治第二章 太宗朝的政治——“文治”的兴盛和“武功”的衰落 第一节 太宗朝的内政和“积贫”局面的显现 一、进一步削弱州郡长官和宰相的权力 二、“将从中御”,进一步压制武人 三、扩大科举取士,培植亲信官员 四、重视吏治 五、兴建三馆,组织编纂三部大书 六、崇奉释老,大建寺院、道观 七、财政状况开始恶化 第二节 雍熙北伐和“积弱”局面的显现 一、雍熙北伐 二、雍熙北伐的失败原因和后果 第三节 太宗朝后期的社会矛盾 一、西夏的侵扰和王小波、李顺起义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和太宗之死第三章 真宗朝的政治——“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第一节 真宗朝前期的政治 一、咸平、景德时期的宰相和政事 二、宋辽“澶渊之盟” 第二节 真宗朝后期的政治 一、寇准罢相与“神道设教” 二、降天书、封禅、西祀等闹剧 三、闹剧产生的原因和“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四、真宗朝后期的党争第四章 北宋的户等划分和赋役制度 第一节 北宋的户等划分与阶级关系 一、重建版籍制度 二、主户和客户 三、坊郭户 四、官户 第二节 赋役制度 一、赋税 二、差役和徭役第五章 仁宗朝的政治——“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第六章 神宗朝的政治与熙、丰年间的改革第七章 哲宗朝的政治第八章 北宋末年的政治——宋徽宗、蔡京集团的黑暗统治第九章 “海上之盟”及北宋的灭亡第十章 南宋的建立和高宗朝初期的政治第十一章 宋、金议和第十二章 高宗朝中后期的政治第十三章 孝宗朝的外交和内政第十四章 光宗、宁宗朝的政治和对金关系第十五章 理宗朝的政治和对外关系第十六章 贾似道擅权和度宗朝的政治第十七章 南宋的灭亡附录后记
用户评论
漿糊書
这类书读的不多,不好评分。
值得一读
三星半
读到宋朝的最后结局不胜叹息,南宋四大权相秦桧,韩佗胄,史弥远,贾似道,虽然劣迹斑斑,但其中并无貳臣,全力维护国力不济的小朝廷,后世对其批判,史书所载也不外乎朱熹后人那些理学之徒的诋毁。
@2012-07-16 12:37:24
基本脉络还算清晰,可惜失之粗疏,一些细节值得商榷。基本上因习旧说,没有太多创见,北宋基本还是受阶级史观影响,南宋虽然尝试跳出理学家叙事,但还是不尽人意。权相政治还是属于官僚政治,区别于君主臣奴式君主专制,其出现未必是一件坏事。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俱乃一世之人杰,可惜脸谱化二分方法还是遗毒太深。私以为政治史的突破点可以转到党争上来,很可能似林文仁书一般叠出新见。南宋灭亡与南明沦丧实乃华夏两大痛史,每每读之心都在泣血。
@2019-10-26 12:34:07
中规中矩,比传统流水账好一点,没有惊人之语,但也没啥新奇之处。看一个作者怎么写(北宋)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南宋)赵构/岳飞、理学这四大点,基本就可以考察他史观的新旧象限。为了建立「积贫积弱」的大叙事,行文就像牵牛花绕篱笆事事不脱离这个基础柱,比如「XX时代,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积贫积弱局面正式形成」「哎呀,似乎不那么贫穷了,也强了起来」「丫又贫了!又弱了!」……「深陷贫弱的深渊不能自拔」
讲得很清楚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