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上海摩登的封面

上海摩登

李欧梵

出版时间

2017-07-15

ISBN

978730816504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繁华的上海,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织,这座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变迁。而《上海摩登》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都市,感受其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
作者简介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是著名华人学者,曾任职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他被誉为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自喻为“狐狸型”学者,治学广泛,著作丰富。其代表作《铁屋中的呐喊》和《上海摩登》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李欧梵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更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文化界。
推荐理由
《上海摩登》一书通过对上海都市文化、现代文学以及相关历史的深入探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多元交融的上海都市图景。书中不仅分析了上海在近现代历史上的文化变迁,还揭示了都市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冲击下的独特发展轨迹。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让我们对都市文化和现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上海历史、都市文化、现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对城市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再版序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一章 重绘上海
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探索一种“文化想象”,探讨文化产品的社会和体制语境以及构建这种想象的形式// 杂记:1 .张爱玲-参差对照-”多一点“ ;2 .亭子间-施:把漫游视为一种在现代都市......居于和占有城市空间的的一个社会过程。
虽然新感觉派浮靡的文体实验是否成功仍然见仁见智,但刘呐鸥、邵洵美们只有通过李欧梵这种富有灵性的解读才得以嵌入世界现代性的意义链条之中。这本书对感性认识“摩登”民国上海提供了丰富资源,而香港—上海作为“镜像互鉴”,从历史迁徙到文化想象,庞大的城市意象群蕴含着无数复杂的文化层,更是两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如今,李欧梵形容的“民国风华”过后成为“色衰老妪”的上海、80年代被香港超越的上海,又重新以“魔都”崛起,新都市文化和文学还在这里继续,李欧梵的结论下的未免过早,而其研究范型却始终可以借鉴。
修订版只是勘误而已,再版序里有一个形容很妙:“上世纪徐娘”,不知现在高校里做文化研究的人还会不会参考这本书。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应该列为中文系必读书目,应该成为文学课教材
浮皮潦草,翻译不好。大量想当然的常识性错误。译名前后不统一(古久列的《告中国智识阶级》译成《致中国知识分子》)。 “南国剧社”写成“南田剧社”,把茅盾编《小说月报》的时间写成1920年,想当然地推测施蛰存发表于1932年的《四喜子的生意》致敬1936年才问世的《骆驼祥子》,把周幽王说成周朝“皇帝”……
理论的写法真是……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都得同构同词
现在与过去之间,面向未来的诊脉。“他(穆时英)和刘呐鸥一起,试图在小说中实验一种电影似的散文体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都市疯狂的节奏。”“如果说战争和革命中的力量和荣耀是男性的,那苍凉的美学境界则无疑是女性的。”
我们所怀念的不是一种“理想”的过去,而是因为对现在的诸多不满,或对将来的发展潜能有所怀疑,这一切皆可引发“怀旧”的情绪。/ 怀旧其实就是“回到将来”;或说:“调整后的将来完成式。”// “当一个人离开他的社群,或者当那个社群进人一种夕阳余晖的时辰”,就会产生一种“集体回忆”,但它和国家民族的回忆不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个人回忆的集结,而后者却是把平日的共同回忆改造成单一的、有目标的大叙事情节。 //整理完笔记后,最喜欢的还是最后关于怀旧的漫谈。而在城市和时空变迁的议论里,再次意识到我的论文果然还是偏离了我最初的雄心壮志🥲我明明本来想写写城市和时代,是我不行。
两星给第一章。被书名引来读的,看第一章就行了。余下通篇的论述,无新意,也无启发。看似什么都说到,但实则没深刻洞见,读后没留下什么印象,所表述的也缺乏说服力。杂家,上个世纪还能得个博学美誉,现今管叫煎饼人,关注点浅显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力求在不同领域速获一些信息知识,不再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深耕。是个杂而不精的门门通,门门松
第一部分对“都市空间”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比如他后文中提到的弄堂,上海应该还有许多如此交织着历史与现代性的空间,孕育着上海与众不同的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第二部分对作家的分析,又似乎在分析“作家”与“作家生活的空间”“作家表现的空间”以及与之“关联的空间”(包括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空间)也是不够的。第三部分的杂谈,也就是他一贯的写作了。 此书到底还是重点落在了文学的现代性,但他既是以“都市文化”为题,我还是渴望能看到一部类似于哈维《巴黎城记》这样的城市研究。但《巴黎城记》在文学与感性上又太弱了,比如对巴尔扎克的讨论实在太少。 (他在书中频频提及本雅明,我感觉他写作时似乎未吸纳过列斐伏尔与哈维,若以列与哈为理论来源,或许此书会大有不同,或许更好,或许更杂,当然,也或许根本就不是他想写的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