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科举的封面

科举

[日] 宫崎市定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308187930

评分

★★★★★
书籍介绍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宫崎市定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他的生前著述全部结集为《宫崎市定全集》(共25卷)。

目录
序 论…………………………………………………………………… 1
备考学习………………………………………………………………… 5
县试——学校考试之一………………………………………………… 12
府试——学校考试之二………………………………………………… 22
院试——学校考试之三………………………………………………… 2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外带轶事趣闻。好像自己跟着赶了一遍考一样。科举的难点在于,需要运气好生在有钱人的家里,才能读得起书,有钱赶考,还有有强壮的体魄应付一轮轮考试和奔波。
一个人人有所知的题材,写得这样让人有所得,很可见作者的功力。看似通篇都是介绍性文字,却总能切到关键处。行文细致生动而不繁琐,如关于乡试的那一章,再辅以那张“南京贡院平面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科举形式上严苛的公平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荒唐性都变得可感可触:考试期间大门不能打开,答题要几天几夜,举子需自带干粮或用砂锅烧饭;若有人意外身亡,尸体得从围墙上抛出去。不过,正如宫崎所言,对已经远去事物的弊端进行指责和谩骂是容易的,但这并不是对历史的真正评价。我们需要在一种更大的视野中看到,中国人在6世纪末就开始探索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的选拔制度,这是了不起的。当然,今天依然存在的“考试地狱”、“终身雇佣制”、教育投入上热衷“个人型负担”以及大学教育趋于形式化等问题,似乎与“科举精神”有着某种关联。
极薄的小册子
【2019–第四本】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将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态在尽可能不夹杂主观判断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叙述出来。” 书的“后记”也很有意思,作者分析了日本的考试现状,原来日本也是“入学困难,毕业容易”,考上大学后也很好混。还有,书里多次提到科举考生遇到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这种苦逼到极点的考试见不到鬼才新鲜呢。
关于科举的制度说明,以清末为例。主要视角为一个读书人所需要经历的历次考试为线索,说明每次考试的相关情况。
科举制是一种差强人意的统治策略,既带来了地狱般的内卷现象,又使社会状况与统治效果达成了一定的稳定。但于小民而言,这样的制度若不得到彻底的革新,便永是暗无天日。
简单明了,备课用书
读了头和尾,和《科举史》《九品官人法研究》同时读的。宫崎市定对选官制度的各项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看,科举确实是领先于世界的制度,它是“学而优则仕”的制度表征,它促成了中国政治体制上的早熟——官僚制与“政权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族内部的社会流动;从批判主义的视角来看,它缺失皇权用于集中权力的武器,维护意识形态垄断的工具,阻滞了其他社会力量的形成,造成了新的社会分层和不平等。当然,它也造成了许多“失败者”的叛逆心理。若将这些历史现象都放到教育社会学的视野中去考察,将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清晰流畅,公正客观。 但是内容和分析上倒没有特别的新意。 大体应该在3.5星吧。
外国学者写书都比较简约,看了很舒服。以清为主体,以科考过程为线索,大概梳理了从乡试到殿试的过程。启发:也许可以做一些考生心理的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