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思想史的封面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

出版时间

2001-12-01

ISBN

9787309029925

评分

★★★★★
书籍介绍

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目录
《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目录:
导论(上)
引言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一一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文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眼高手低的作品,葛先生是做文学出身,对思想作品本身的深度理解不够,导论的观点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把所谓精英的思想的理解和透析提升到传统哲学史的深度上,内容大多语焉不详,含糊其词,对所谓非精英的思想也没有突破,只能算是一种装饰。附上以前的意见:问题是葛兆光这本里就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比如他评价唐朝思想是“盛世的平庸”,为何会平庸?他列了三个理由:宇宙天地作为社会秩序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失效;被权力确认的历史知识无法证明中国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传统的立法道德无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批评。这三个理由适用于任何一个王朝的某些时段吧。而且他的翻译体学术腔太恶了,什么“被权力确认的历史知识”,其实讲的就是经学。总之,这书没有实现预定目标,真正打通历史和思想。
一般的东西,就很像故事书了。难怪后现代会说“史皆文也”。
读了宋代和明代这两部分,写得非常差,作者完全进入不了宋明思想世界,那些外缘的叙述、堆砌的概念、以今非古的时代错置,都使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痛苦和勉强,但为了获得评价此书的资格,还是耐性读完,基本没什么收获,对宋明理学精神底里的隔阖,可能是这两章失败的主要原因。不知所云的概念堆积也使得这本书行文不好读。
一本思路新颖的思想史巨著,对佛学在中国的思想演变历程、魏晋时期的思想特点,以及晚清中西思潮碰撞的论述尤为让人印象深刻。
毕竟没有把握通史的能力~
前几天终于把最后也看完了哈哈哈,葛老师这本书写的有多好,排版就有多烂(应该没有校对的人吧。。。还是图书馆的是盗版)很适合入门来建立整体历史感。 —— 寒假陆陆续续看完,昨天看了收尾,今天做了笔记(2.25)很好,非常入迷。 —— 火车上看了(导论)一本,好感动。
“思想史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历史资源、虚构历史谱系、重新加以诠释的过程中,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渐渐地变化着。”
看新闻说,葛大师这套书又要在商务印书馆新版了,对于思想史,我当然认为是intellectual,而葛大师的这种写法,我可以理解为观念史。说个题外话,《十三邀》曾经对葛大师做过一次访谈,其他的很多东西都记不起来了,无非是自由主义那一套说辞,但有葛大师有一个发言令我印象异常深刻,那就是他对劳动异常在意和敏感,让观者能从其中体会到的是他对劳动本身的厌恶与排斥。以上都是我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具有参考价值。
读完之后,认知提升了一个小台阶,感谢葛老。这本书讲我们会什么想?讲“日用而不知”,讲“预设”,讲这几千年来....
想法立意很好,落实不太理想。余欣那批学者的研究算是补充?不过也最终显得缠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