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破局之战的封面

破局之战

沈辛成

出版时间

2023-05-25

ISBN

978731328352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从我国当前“卡脖子”科技难题的历史成因入手,以交大青年的观察与科研团队的贡献出发加以深入阐述。本书选取适航标准、激光雷达、工业软件、燃料电池、粒子对撞机、透射电镜、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7个核心科技“卡脖子”问题,从技术历史、行业背景、国家政策、国际竞争四个角度,剖析成因,提供解法,揭示技术瓶颈与机制困境,显示出一线青年科研人的智慧与社会责任感。本书文字保留了工作坊形式的对话感,兼顾对社会与科技交互的广泛关注,表述年轻化,可读性强。本书适合全社会人群,尤其是有志于科技研究的青少年。

沈辛成,历史学人,青年作家,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史博士,研究技术社会史与博物馆学。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校教学能手、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长期参与科技类馆的展陈策划和社教工作,著作《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的博物馆地图》六次重印,豆瓣8.7分。创立并主理的“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得到新华社、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旨在融通科技、历史、社会与政策,培养面向未来的帅才型科学家,让交大的无名英雄变得有名。

目录
阅读指南
序言: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努力通向未来
第1章:适航标准 - 首飞多年,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坐上C919
第2章:激光雷达 - 雷达与相机,哪个才是无人驾驶的未来
第3章:工业软件 - 国产工业软件为什么起跑没输,却搞砸了交接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博客里听到的,发现作者竟然是写纽约无人是客的。书不错,跳过了一些过于硬核的部分。
给科学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才应该是科研的常态啊。
对谈类的书不愿再看,如果有可以听的博客就更好了
内容是诚恳的。一线科研和后端市场之间隔着鸿沟,老百姓更是雾里看花。但这整个链条上的积习之深,沉疴之重,大家其实也绝非不清楚。是听了作者的播客来读的书,除了上价值的部分,是不错的书,可惜装帧排版一塌糊涂,几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审美,太遗憾了。
真的长见识!!!文科生狂喜!!!一直希望有一本书能带我走进理工科的世界,因为工作以后才发现有一门“技能”的重要性。相对而言,理科是研究,工科是应用,看起来都比文科“实用”。然而沈老师的科学史与技术史带我打开了文科“新世界”,打通了学科界限,打通了“群山”视角!!真的太棒了,好希望我也可以现场听这样的讲座,感谢这本书!
此书通过对话的方式提现目前中国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几个“卡脖子”问题。几个案例当中都可以发现中国科技发展的框架在几十年间的演变,引入市场,外国科技公司进入后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冲击。中国科技发展自身同样有着产、学、研、用如何调和的痛点。书中所选取案例许多也来自《科技日报》2018年发布的一些卡脖子难题,许多卡脖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人有我无这么简单。其中也牵扯科技与人类发展,科技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大量中国青年投身于科研事业,解决科研难题也许是这本书令人振奋之处。此书诚是一本科普好书,展现出了科技的诸多面向,而不仅仅“讲透”科学原理。
2023年夏,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我听了一个讨论这个话题的播客,那期的嘉宾就是这本书的主编沈老师,一个做科技史的文科生。这本书是“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的“科普课”的汇编,展示了“适航标准”“激光雷达”“工业软件”等七个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可贵的是,这本书或者说这个工作坊,打通了理科、工科、文科的界限,呈现了知识体系的“群山”模式。“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其实并不是矛盾的”,文科理科哪分得出优劣,可怕的不过是自己把路走窄了。
了解高科技行业的现状,形成自己的观点。 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