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犯罪与刑罚的封面

论犯罪与刑罚

(意)贝卡里亚

出版时间

2003-02-01

ISBN

9787500051442

评分

★★★★★
书籍介绍

意大利刑事古黄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它对地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毕业于大学法律专业的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Beccaria,Marchese Cesare Bonesana de 1738—1794)以《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名世。1936年郑竞毅、彭时所著《法律大辞书》之补篇,介绍贝卡里亚当时翻译的中文译名为“培卡利阿”,云:“意大利之法理学家,兼经济学家,精通法理学及经济学,其识见拔卓一世,后为奥国之高官,鞅掌国务至二十年之久。其间关于谷仓、货币、度量衡制度之报告,十进位法之采用,均有所尽力,彼对于法理学,反对死刑论,详论刑法之改正。”其所著书,“除关于反对死刑,著《犯罪与刑罚》一书外,又有《经济要论》一书,行世。意大利人誉之为意大利刑法学之开山鼻祖。”实则贝卡里亚不仅是意大利刑法学之开山鼻祖,在世界刑法学之历史上也是一重镇。

目录
外国法律文库序
致读者
一、 引言
二、 刑罚的起源 惩罚权
三、 结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大学时期法学理论读物。
好读好懂。居然是1764年,26岁的人写成,不可思议。这一年是乾隆29年,这一年魏璎珞37岁。
近世法律思维的开端之一。
太精彩了,对现代社会法律进行了基础完善的分析,也解答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逻辑联系。对社会制度和关系的清晰解析,也对各种犯罪都有大致的说明和刑罚目的的解读。用极其朴实的语言阐述了公民社会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 心会遇到其他麻烦。这是一条政治信条,它本应得到人民的信任,本应得到廉正地守护法律的、高尚的司法官员们的宣扬;这是一项神圣的信条,舍此就不会有一个正当的社会;这是对人的一种正确的补偿,因为他已经牺牲了每个感知物所共有的、在自己力量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普遍自由。这一信条培养着生机勃勃的自由心灵和开明头脑;它为了使人们变得善良, 赋予他们一种无所畏惧的美德,而不是逆来顺受者所特有的委曲求全的美德。】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为惩罚确立暴虐的正当性辩护的著作,一直不愿翻看,读过才知道原来充满着理性与人道的温情关怀。反思与批判酷刑主义与现代法律的建立同步进行,然而内在的维护法律与外在的捍卫国家主权与权威依然无法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统一,作者一再使我们认识到传统刑法的模糊与肆意以及现代刑法越来越作为一种科学的进步性,却无法使现代刑法回到他最初提出的问题本身去解决它。又或者说,法律的现代性话语其实是法律从来所面临问题的另外一条歧途。无论如何,永恒的人性光芒是成就一部经典的关键,并使之永远经典下去。P.S.黄风老师很浪漫,美词儿成串出现使读者必须不断地缩句才能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人们常常只注意建造一些防止公开暴政的较坚固的堤坝,却看不到那些不起眼的爬虫正在侵蚀着千里大堤,为河流的泛滥开辟着既可靠又隐秘的途径。”
读得比较匆忙没有逐篇做读书笔记,作者文笔优美地阐述了刑罚的基本原则,印象深刻的句子including恨比爱更长久,因为持续的行为会加深恨,但会消退爱。
贝卡里亚最核心的三大刑罚原则。第一条原则是“罪刑法定”。“罪刑法定”原则清晰地指出了“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并且规定了谁才是立法者,讨论了司法者能否解释法律,并且如何才能避免权力被滥用。 第二条刑罚原则是“罪刑均衡”。“罪刑均衡”包含了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罪刑相适应。第二重含义是罪刑相类似,也就是特定的刑罚对应特定的犯罪。 第三条刑罚原则是刑罚人道化,这条原则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废除死刑的主张。 预防犯罪的另一项措施是: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组成执行机构的人越多,践踏法律的危险就越小,因为在互相监督的成员之中,是很难营私舞弊的。
两年后再读比之前更能理解,基础且必要的刑法法理,在大陆法系能把刑法法理讨论到这种程度,刑罚与道德即对抗又和解的萌芽
超越作者时代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