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的封面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宫治昭

出版时间

2009-07-31

ISBN

9787501026258

评分

★★★★★
书籍介绍

《涅磐和弥勒的图像学》接受了先行者各种研究的刺激和启迪,以涅槃和弥勒图像为基轴,试图运用图像解释学的方法,探索佛教美术从印度到中亚的传播及变化。涅槃和弥勒,乍一看两种意义不同的主题相组合也许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以这两者为基轴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死——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弥勒的图像与此关系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为基础,以与其相关的“死”与“生(再生)”相联系的图像为主题,从结构上窥探佛教美术横跨印度、中亚的传播和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

目录
序论 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 如何理解佛教美术的多样性
二 本研究的图像解释学方法
三 本研究的构成
第一部 印度的搴堵波信仰与涅槃美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因王云老师对Stupa的研究而开始读,学完印度美术史后再来看,因为对很多石窟图像不熟悉(图版质量也很差),对书中所做图像分析的理解很多时候不到位,对应不上😖等把相关图像熟悉了再回来看具体的形式分析!
:J19/25
非常之具有启发性
佛教美术图像学的力作,主要讲述涅槃的象征性图像在印度本土、犍陀罗、中亚演变的过程,以及弥勒大像如何成为涅槃及未来救主的象征。其中关于释迦、弥勒、观音的三尊像之左右胁侍图像源于梵天、帝释天图像的观点极有见地。
参考书
窣堵波的圣树、宇宙孕育、生命乐园的意涵;涅槃图从象征的禁忌突破到“视觉巡礼”式的传记图和涅槃大像;结发行者模样的梵天、戴宝冠战士模样的帝释天演变为持水瓶(或龙华)的弥勒和持莲华(蔓)的观音;半跏思惟像从表现觉悟前的释迦菩萨到表现欲普济苍生的观音菩萨;克孜尔、巴米扬的弥勒图像与涅槃图像的组合意味着法灭后弥勒救度信仰的出现。
入门书,之后不断的重新发现这本书的好
极端的野心与宏大的架构!以生死两种象征图像串联起从罗马到印度到中亚的丝绸之路,细致清晰又极富创造力。佛教图像在不同的文化与地域中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太精彩了! ①涅槃流变:孔雀朝-中印度,窣堵坡的象征性,重精神性;贵霜朝-犍陀罗,佛传图的叙事性,重历史性;波罗朝-南印度,独立涅槃图+窣堵坡结合,重偶像性。②二胁侍流变:以梵天为蓝本的交脚坐弥勒、以帝释天为蓝本的思惟坐观音,二者之后混同,最终以弥勒-佛塔-龙华、观音-化佛-莲花为新区别。③上述涅槃与弥勒在中亚开始融合并形成佛灭与重生象征的组合程式:克孜尔以扩大的后甬道形成独立的涅槃窟,辅以弥勒图像;巴米扬以天顶画形成忉利天净土,辅以涅槃图像。前者以深度侧重于涅槃的佛灭危机,后者以高度侧重于弥勒的救世希望,由此过去之死与未来之生相连。
Page254 “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似出于增一阿含经 而不是书中的弥勒下生经